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

时间:2007-3-10 10:32:46  来源:不详
说:“《春秋》所最重者,冠履之分;所最谨者,华夷之辨。成公二年,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君子讥其中国诸侯降班失列,下与夷狄大夫会也。今督抚之尊,不止大国诸侯,竟下与犬羊之逆,用平行礼。不特亵渎衣冠,为中外所耻笑,且使各夷闻风效尤,等威莫辨,中国又何恃以为尊乎?……逆夷藐视中国官员,是藐视中国天子。窃恐平行者,争长之阶;争长者,倒悬之渐。”(沈衍庆:《请罢英夷和议书》,《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第1005页。)这些慷慨激昂的悲愤抗议,并未使他们渐趋麻木的中枢神经恢复活力。时人记载说:“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雨之禁。怡(良)奏英夷索还台湾已杀之俘。上曰:‘这个东西,不过又要我找些银子罢了。’盖以其未有大志,唯在图利而已。”(无名氏:《软尘私议》,《鸦片战争文学集》下集,第838页。)

  魏源与这些人不同。尽管他仍然属于这个阶级,仍然没有完全超越“华夷之辨”的传统窠臼,但他反对恪守祖制的泥古不化,主张“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鄙薄那些“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的愚昧统治者,嘲笑他们:“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都中吟》,《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7页。)连敌国坐落何地都弄不清楚,还有什么资格议战、议和、议守。

  鸦片战争与《江宁条约》在民间激起更大的义愤。东南沿海地区劳苦群众纷纷拿起原始的武器,奋勇打击外来侵略者。但是,这些反侵略斗争大多由地主士绅领导,而他们的思想也仍然为忠君、爱国、宗庙、社稷之类陈腐说教所束缚,如《三元里等乡痛骂鬼子词》说:“向来英夷屡不安分,久犯天朝,昔攻沙角炮台,戕害官兵,我皇上深仁,不忍加诛,且示怀柔。乃尚不知感恩,犹复包藏祸心,深入重地,施放火箭,烧害民居,攻及城池,目无大宪。……是以饱德之义士佥助兵粮,荷锄之农夫操戈御敌,纠壮勇数十万,何怕英逆之义律不可剪除?水战陆战兼能,岂怕夷船坚厚?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平夷录》卷三。)魏源重视民众的力量,特别是通过三元里之战认识到“义民可用”。他认为:“广东岸上力作之人与水中渔贩之人,其技勇皆欧罗巴人所不及,若挑练此等人为兵卒,可谓一等勇壮之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