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

时间:2007-3-10 10:32:46  来源:不详
35页。)魏源所说的情不是单纯的感情范畴,尽管他举的是慈母、手足的例子,但已提出“于国、于君、于民”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前提,而在这一点上“情”与“愤悱”便是相通的,其本身也带有理智的成分,而且已经进入伦理范畴。魏源的这些精彩议论,使我们想起比他晚生44年的日本维新思想家福泽谕吉,后者在其名著《文明论概略》中曾提出与“才情”遥相对应的“智德”一词。福泽谕吉认为:“智德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发挥其功能”,并且更加强调智的重要作用:“智慧不仅能增加道德的光辉,而且还能保护道德,消灭罪恶。”福泽渝吉比魏源离开传统的道德中心主义更远,他的“智德”论与“脱亚论”一同推动了明治维新的进展。由此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魏源泛释“愤悱”、“才情”二词的社会历史意义。

  当然,在19世纪40年代,魏源与其阶级本体之间的思想差别还只能说是大同小异,而且当时这些为数极少的维新思想先驱者是相当寂寞的。“月前孤唳为谁哀,无复双栖影绿苔。岂是孤山林处士,只应花下一雏来。”(魏源:《悼鹤》,《魏源集》下册,第838页。)他们心灵痛楚的浓郁与深沉可想而知。但是,他们的沉潜思考与孤独呐喊在稍后的岁月里逐渐产生影响,而且引发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维新潮流,其结果便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关于这一统绪关系,王韬的《扶桑日记》曾有明确表述。1879年王韬访问日本时,著名学者重野安绎称赞他对海外情况的了解比魏源深切;王韬回答说:“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惜昔日言之而不为,今日为之而犹袭皮毛也。”重野安绎则认为:“魏默深血性人耳,得先生继起,而后此说为不孤耳。”实际上,继起者也并非只有王韬一人,还有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马建忠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而对于后起的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来说,王韬这一代人也无非是进化序列的中介层。

  与魏源、林则徐等发其端绪的进步潮流相对立的,是在朝野都占统治地位的顽固守旧潮流。外来侵略的刺激、未能促使他们走向警醒、省悟与革新,而狂热的民族情绪反来淹没了他们有限的理智。以其中代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