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 沿
为何晚清反教豪强率400
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晚
晚清第一次官商合作的失
晚清出国人员怎样剃头?
寻找张之洞:晚清名臣墓
晚清民国时代的大学军训
中国最早的美女经济:晚
老照片上的晚清风情[组
晚清成毒国:1909年中国
最新热门    
 
晚清卖官鬻爵新探

时间:2007-3-10 10:35:12  来源:不详
世界书局仿古字版,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为士者十倍于前”,说明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人数有了大量增长,而“拥学授徒之馆不加增”,则说明地主阶级子弟在读书求仕的道路上遇到了严重困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主同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相比,总是居于少数,但随着全国人口的增长,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的人数,也必然相应增多。地主阶级的人口虽然有了成倍的增长,但当时不论政府公职人员的法定数额,还是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都没有按照人口增长的速度而加增。以进士为例,当时每次会试录取的进士名额最多者为雍正年间,一次录取406名,最少者为乾隆时,一次仅取96名。平时每科一般在300名左右。(注:据《明清进士题名碑目录索引》,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这就造成了文化人严重过剩现象,大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上“失业”,无官可做,给统治阶级以很大的压力。许多文人士子因“屡蹶科场,殚其毕生精力”,由少到老,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不得一第”的悲惨结局,而对社会心怀愤懑。薄松龄一生九试不第,说他“熬场半生,萧条无成”。他写《聊斋志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志异而发泄胸中的不安。(注:薄松龄:《醉太平》,见于在春《清词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这使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采取补救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清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也加重文化人的严重过剩。清朝政权机构组织和官吏任免度都是为着加强皇权服务的,在任用汉族地主官吏的同时,保证满族官吏的优先权。在任官度上,清朝创造“官缺”,共分满官缺、(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根据官缺任用各族官吏。中央机关的宗人府、理藩院及管理钱粮、火药仓库以及各地驻防将军、办事大臣、都统、参赞大臣等重要官职,几乎全是满、官缺,专用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