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黄兴:独立苍茫自咏诗,
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
最新热门    
 
孟彭兴16、17世纪江南社会之丕变及文人反应

时间:2007-3-10 10:52:16  来源:不详
不种牡丹,以花时有事蚕桑,亲朋不相往来,无暇及此也。严州及于潜等县,民多种桐、漆、桑、桕、麻、@(11)níng。绍兴多种桑、茶、@(11)níng。台州地多种桑、桕。其俗勤俭又皆愈于杭矣。苏人隙地多榆、柳、槐、樗、楝、谷等木,浙江诸郡,惟山中有之,余地绝无。苏之洞庭山,人以种桔为业,亦不留恶木,此可以观民俗矣。”朱国祯《涌幢小品》言:“湖之畜蚕者多自栽桑,不则豫租别姓之桑”,故“新丝妙天下”。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是明代开始发展的新产业,叶梦珠《阅世编》说:“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至清代中叶,犹“遍地皆是,农家赖其利与稻麦等”。(注:褚华《木棉谱》。)林则徐估计植棉要占农业经营的70—80%,从事纺织业的人数,也占到总人口的60%左右。黄@(12)《锡金识小录》云:“常郡五邑,惟吾邑不种草棉,而棉布之利,独盛于吾邑,为他邑所莫及。”因此,松江的棉织业中心,苏杭的丝织业中心的产生,无锡“布码头”的声誉,皆由此而起。

    江南农村中,有着地主和小农两种经济成份,与此相适应,存在着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江南地区的社会特点,导致了农业中封建生产关系的比较松弛,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地主和富裕农民逐步走上经营地主的道路,使用雇工劳动力必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张履祥《补农书》中说:“今人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前大不同矣。”雇工的“骄惰”并且“成风”,说明其人数众多力量的增大,也说明雇主的普遍,雇工游离性和选择程度的加强。总之,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雇佣劳动者不仅受雇于农村,而且还大批向城镇溢散,与城镇雇佣劳动者一起,成为手工业和商业服务行业的雇佣劳动力及其后备军。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江南地区都市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原有城市的城区不断扩张,街坊延伸,商业网点拓展,座商数量剧增,大小铺店连门;新兴集市平地张幕,画界成巷;有些集市点逐步发育固定摊位、店铺,百业开发,居民日众,“成都成邑”。如黎里镇,已发展“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的江南巨镇,入清后“居民更二三倍”;还在继续发展之中。“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