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日军慰安所:探寻上海“
神秘死亡哨所:中越两国
最新热门    
 
李喜所武昌起义后的农村变动

时间:2007-3-10 10:53:04  来源:不详
捷,不类平时,倦则卧起,或持刀效关圣状,亦自称关公,愚民多崇信之,尊为二师傅”,后“圣徒颇众”,一度击败县防军(《大足县志》卷七,杂记。)。大足县的红灯教曾是一九○○年四川义和团的一支,此时的再现说明其影响深远,其迷信色彩仍不减当年。如果将这些农民组织排列透析,他们不是以秘密结社为纽带,就是以鬼神迷信作引线,而且纲领口号和组织形式极不统一。因此,他们形不成象太平天国那样农民起义的万顷波涛,而只是分散于各个崇山峻岭中的湍湍急流。

  这时农民起义的主力是会党,其革命与破坏的二重性表现极为充分,此其特点之三

  会党是辛亥革命时期下层群众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这一方面由于其组织分布的广泛,一方面也出于革命党人的联络发动。武昌起义吹响了他们进军的号角,他们迅速由秘密转为公开,按照他们的意志去改造客观的现实,击杀贪官污吏,焚烧洋房教堂,协助革命党人夺权,大力发展会党组织,但又山头林立,互相击杀。尤其在陕西、四川、贵州、湖南的乡镇县城,几乎出现了一个“会党世界”。在泸县“清末哥老会秘密组织,声气额广,入会者始为下流之人。迨辛亥反正,革命党人尝利用之为同志军,于是公开组织,公口林立,一时声势浩大,几有非袍哥不够自存之势,而士族之加入者遂众矣。”(《泸县志》卷三,风俗。)湖南起义后,各县“哥弟会党,风起云涌,招摇过市” (《湘事记》,《辛亥革命》丛刊,第六册,第一五五页。)。贵州各县中的会党“纷纷开公口、立山堂,头打包巾、身穿短打、背插腰刀、额结英雄结子的人,随时可见(《贵州辛亥革命史略》,见《近代史资料》一九五六年第四期。)。陕西各地的会党则“办支应,理词讼,直代县官行政”(《从戎纪略》,《辛亥革命》丛刊,第六册,第七八页。)。四川犍为县的会党“自设军政府,任军政、民政、财政各官”(《犍为县志》卷十四,事纪。)会党在武昌起义后不仅为众人侧目,而且握权行事,许多县的光复是靠会党来取得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会党是各地独立光复中的“功臣”。但善于破坏旧世界的人不一定会建设新世界。会党的*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们散漫自流、目光短浅、难于掌权。尤其到了二十世纪,传统的农民革命已成过去,会党虽然对*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但他们却有碍革命的深入发展。陕西一些县的政权掌握在哥老会手里,他们“不知民主共和为何事,误以为会党出头之时,气焰甚张,一日千丈”,民众畏惧(《从戎纪略》,《辛亥革命》丛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