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郭双林 龙国存 国民 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

时间:2007-3-10 10:53:56  来源:不详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爰乃农商下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此处所说的“奴隶”,即指奴仆。由于战争是奴隶的重要来源,有时“奴隶”又称“奴虏”,或“奴”、“虏”通用。如《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另外,在一些地方,“奴隶”又称“臧获”。如《汉书·司马迁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应劭曰:“扬雄《方言》云:‘海岱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晋灼曰:“臧获,败敌所被虏获为奴隶者。”)“奴隶”在很多情况下被简称为“奴”。

    在英文中,与中国古典“国民”与“奴隶”二词相对应的词是"nation"(" national")和"slave"。

    "nation"("national")一词来源于拉丁语"nāttō(n-)",原意为同一血统、同一种族的人。16世纪晚期其内涵开始发生转化,即不再强调是否具有同一血统,而更多地强调其是否共同效忠于同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利。17世纪以后,受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影响,"nation"一词的内涵再次发生丁变化,即由效忠于国家的人变为国家的主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nation"的这一涵义被资产阶级用宪法确定下来,"nation"一词也得到广泛运用。如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法国大革命时期,"National Assembly"(“国民议会”)和"National Convention"(“国民公会”)曾被广泛使用。不过,据张灏说,西方民主国家的“国民”一词的涵义并不特别清楚,它主要由西方遗产中的三种文化传统构成,即来自希腊的参与思想,来自希伯来的奉献思想和来自罗马基督教的个人本位思想。(注: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4-155页。)根据这一解释,我们似乎可以把西方近代的“国民”一词的涵义概括为参与国家管理、承担国家义务和个人享有独立自由的权利三项内容。

    "slav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lāv(us)(阳性)、sclāv(a)(阴性)”,后来转化为"sclav",意指成为别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