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将钱学森:毛泽东亲自
最新热门    
 
樊如森清末至民国时期京、津的粮食供应

时间:2007-3-10 10:53:57  来源:不详
      三、清末至民国时期京、津新旧粮食供应体系的得失

    清末由国家所控制的旧的漕粮运输体系,对于调节国内粮食供需的平衡,保障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维护国家统治秩序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带动了南北商品的交流和运河沿线商业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然而,漕运制度毕竟是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耗费为代价的。“为维持漕粮河运,修治运道、设置专官、修造漕船、安置挽运旗丁、设置屯田等事,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注: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第457页。)。再加上漕务官员与催征胥吏的中饱盘剥,大大加重了粮户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漕粮征收和挽运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漕粮改行以海运为主之后,积弊有所减轻。“但没有维持多久,伴随吏治腐败,贪索之风复起。盖改行海运,还要经过州县征收和内河拨运,州县征米贮仓有修仓、搭篷、纸张、油烛等费,内河拨运有水脚、交兑夫船耗米等费,有兑米夫役上海守候之费,而浙江嘉兴、湖州两府额征白粮各项开支名目尤为繁多。改行海运之后虽然减少了津贴运丁的帮费,但与漕粮有关的各衙门陋规,征收过程中大小户的差别等,一仍旧贯”(注: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第473页。)。种种弊端,不一而足。伴随着现代化海、陆运输工具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浓厚超经济强制色彩的旧的漕粮运输体系不得不宣告终结。这是中国粮食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从此,京、津的粮食供应全面步入了市场化的轨道。

    清末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以后,京、津的粮食供应由国家控制全部转变为依靠市场调节,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天津为中心的、包括北京市和华北平原北部一些地区在内的新的粮食供应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天津的粮食批发市场。它主要由在斗局基础上形成的大米庄所控制。大米庄的组织形式是财东监督下的经理制;用人制度采用合同雇工制,任人唯贤,从经理到一般店员,都要精通粮食批发业务;融资方式,采用股份制经营,并争取银行的资金支持;经营方式以批发业务为主,薄利多销,并采用期货交易,以有利于盘活资金,保障供应;运销方式上,尽量采用轮船和火车等现代化的水陆交通工具,尽可能地增加粮食购销的数量,扩大营运的范围:北至长春,南到香港,并与经营洋米、洋面的洋行也有着频繁的业务往来(注:参见朱汕洲:《天津粮食批发商业百年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第75~84页。)。由于大米庄是运用近代企业制度、通过价值规律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