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
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
清代漕运史研究回顾
最新热门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时间:2007-3-10 10:57:19  来源:不详
]当然,此数字似显偏大,但黄河南藏族迁移河北的行动,表面看是在清廷的允诺下的自我调整行为,而事实上是生态环境所致。藏族部落在寻求为了生存的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一旦他们迁移河北水草丰美之地后,就再次达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有了较为稳定的生存空间。当然不能否认,纷争在两族之间、蒙古和蒙古之间、藏族和藏族之间造成了隔阂,给民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农牧界限的推移与水土流失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较,农业的影响要大于牧业,这不仅仅是因为农区的人口密度要大于牧区,换句话说,除了人为因素外,植被、地表组成物质等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山地林木面积的缩小,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农业区域的扩展,一部分草地和林地被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干扰,保持植被原貌的土地越来越少。就天水地区来看,在道光年间,全县有人口1.9万,到1949年时增加到24万,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1.6倍。随着人口的增加,毁草开荒是必然的。在清前期,天水被称为秦州,还设有马场,有着畜牧业经济,但到中叶,已经是农业经济占主导了。仅道光年间,天水地区就新开荒地1.1万平方公顷,到解放前夕,开荒面积达5.3万平方公顷,耕地突破6.7万平方公顷。[24]原本有较好的植被、地表组成物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人口的骤增,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农牧业经济的相互拉锯之中,草场开辟为农田,后又荒芜的现象也较严重。清初青海贵德曲玛尔沟虽是藏族居住地,但从事农耕既久。至嘉庆年间,“番子多出蒙古地方游牧抢劫,不事耕作,将田地全行抛荒。”[25]海南共和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民国建省设县以前是优良的草原草场,最初属青海右翼盟旗辖境,咸丰年间,为藏族部落驻牧。设县后,土地收回地方政府,招民领照垦殖。据查自县境至尕海滩有可垦荒地126,000亩。1918-1919年间,湟源县属哈拉库图农民,呈准前往垦种,就与藏族发生冲突,遭“藏族放牧践踏,垦民无以保障。”[26]直到1942年时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导致土壤退化。上述开垦、抛荒,耕地增减不定的过程,使草原大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非线性过程所表现出的就是植被破坏,土壤不能有效地涵养水分,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乃至沙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