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清代雍正朝的文字狱和“
再观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
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
清代漕运史研究回顾
最新热门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时间:2007-3-10 10:57:19  来源:不详
始恶化,是年奉文停征仅豁除水冲沙压粮就一千九十七石余。[17]至四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柳林湖所垦农田沙化现象已经极其严重,农田恶化的演替特征已经明显化,田地不仅难以耕种,还要费以人力肥力加以培殖,也就更谈不到收获了。农田已经是“幅员狭隘,十地九沙”。[18]另外,水渠所浇灌的地亩数也在减少,根据乾隆年间藏于镇番县署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卫守备童振立所立的大倒坝碑和雍正五年(1727年)知县杜振宜立小倒坝碑可知,“按原额粮除移并武威、停征冲压外,现征之数较少于原额者一千余石。”[19]古浪县的情况也基本相同,“盖缘山土硗瘠,间岁一种,无水浇灌,又虑霜早,不植秋禾。”[20]事实上,生态恶化的这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而此后河西走廊沙漠化的现实也证明这一事实。

因生态变迁而争夺草场和水源的纷争,不仅存在于农牧业之间,在农业和农业,牧业和牧业之间也同样存在。就草原纷争来看,由于生齿日繁,过量畜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也时常引发社会矛盾。青海草原蒙藏民族之间自乾隆至咸丰一百多年间的牧地纠纷,就是围绕着争夺草场而相始终的。入清以来,朝廷加强了对青海地方的行政管理,将青海蒙古25旗安置在黄河以北(黄河流经的龙羊峡、贵德、循化以北和青海湖、湟水以南地区),察罕诺门汗等5旗于黄河南(黄河绕积石山向东,经贵德、循化、兰州的河曲地带)驻牧,相互间禁止越界。而世居青海的人数众多的藏族部落基本分布在黄河以南,这样就形成了蒙藏界黄河而居的分布格局。但“河北地土肥饶,河南则水草不能皆好。自来番族皆谓偏袒蒙古,尽于善地,常有垂涎河北之心。”加上河南藏族“迨后丁口日繁”,[21]而河北蒙古人口减少,又多空地,尤其是伴随着河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草场退化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了河南藏族逾越河北的纷争。这场草原纷争自乾隆元年(1736年)拉开序幕后,前后历经百余年,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才平息下来。纵观纷争经过,清廷屡次派兵弹压,屡次不得要领而败归。其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官兵甚少,焉能抵挡数千番众”,而正如“番众”自己所言:“我们偷进卡伦住坐,原为水草,岂肯放荒。实因牧放牲畜。”所以引起纷争的“抢劫大案”,不过“偷窃牲畜,潜来水草肥美之地偷牧牲畜。”[22]最终,黄河南藏族中的刚咱等部族1,747户,18,420口迁至青海湖环湖及河北各空地驻牧。以后又陆续有藏族部落迁入,以至官方“查番族渡河者已五十三万余人”。[2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