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忠国灵魂苏武的简介
灵魂的复生——纪念 九
文革监狱非常纪实在饥饿
最新热门    
 
灵魂与肉体1900年极端情境下乡土教民的信仰状态

时间:2007-3-10 10:58:47  来源:不详
背教,主动“命”的人不是个别的。(注:《拳时北京教友命》所录皆是。该书编者解乡土教民平日的信仰状态,故特别注意收集这类材料以证明基督主义在极端情境下的决定作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1.他们的公众形象不佳,同那些平日恪守教规、品行端正的教民相比,自知临更大的危险;2.他们在临危险时不是“背教”而是主动“命”,毕竟是接受“灵魂意识”,从而敢用短暂的痛苦去换取灵与肉的两头受益——肉体历尽人间享受,灵魂上升天堂享福。在这批信徒看来,暴烈的排教运动恰好为他们提供难遇的“大好机会”。危难,可能破坏也可能会强化或异化某种信念。郭某等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仅仅依据入教动机而对中国教民作出“吃教”、“仗教”和“信教”的分类似乎过于简单化。入教的动机和需要,仅仅是进入一种新的心理状态的起点,它会被此后的各种复杂的条件和境遇所补充和改造,而且在实用性心理和宗教性心理的两极之间,又必然存在各种新旧交错的复杂的中间环节。(注:对皈依动机较为详尽的分析可参见张鸣,许蕾:《拳民与教民——世纪之交的民众心态解读》第2章,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199页。)郭某等“命”动机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毕竟已经由世俗功利型信仰功利型倾斜。

如果从郭某这种极端的例子说开去,我们可以发现,前述乡土教民虽然具有灵肉二分的意识构架,但促使他们作出最后抉择的心理,大体都具有可称之为信仰——功利型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他们对天主、天堂和灵魂的理解上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命》保存下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