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庚子围攻使馆事件考
试论庚子北京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
庚子那拉氏对外宣战原因
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
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
 庚子国难 中的大刀王五
北仓小摆口 庚子抗外敌
七君子事件(1936年)
最新热门    
 
论庚子事变和义和团反维新之实质

时间:2007-3-10 10:59:39  来源:不详
于反洋教斗争。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实践者主要是形形色色的传教士,他们宣称负有“把儒教这个梦魇清除”掉的破坏性使命。但儒教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对它的破坏,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权力结构的破坏。所以,在太平天国和戊戌变法前后,民教冲突十分激烈。这种冲突较之*上、经济上的传统社会势力与西方列强的冲突更为深刻。传教活动不象*、经济活动局限于通商口岸,而是深入腹地。这就必然遭到以“保卫名教”和反异端的传统面目出现的整个封建势力及其控制的社会的反抗。并以谣言、恫吓、暴力和歧视民教的方法阻止传教士的活动。当时就有人指出,“闹教之案均起于荒谬不经之言”,“盖闹教者不过曰吾辟异端,吾御外侮,吾之忠爱也。”(见《反洋教书文揭帖选》。)天津教案便肇端于洋教士“挖眼剖心”之谣言,其实,乃是对外来文化的深层恐惧,如《湖南逐异类公呈》所说;“设使彼教终得行于中华,则数千年衣冠礼义之邦,一化为倮虫鳀人之域,獉獉狉狉,兽畜禽群,岂不大可痛哉!岂不可深可恨哉!”(见《反洋教书文揭帖选》。)他们从太平天国造成的社会震荡中,更加深切地感到其危害,他们指出;“夫祖宗之禁邪教,非徒以其煽惑乡愚败俗伤化也,亦深烛其结众聚谋之奸,必致酿乱而为逆也。从前教匪之害姑不远引,即如今日之粤匪,正天主教之殷鉴也。”(见《反洋教书文揭帖选》。)

  但由民间豪绅地主领导的反洋教斗争并没有阻挡住传教活动的发展。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从旧的社会结构中分化出一个新的阶层——教民。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直接控制士绅,并间接地通过宗法制度控制基层社区。族长有惩治族人的实际上的司法权。清雍乾年间在限制传教的同时,更加强了与宗族有关的法令,进一步完善保甲制度,实行“以保甲为经,宗法为纬”的对社区的控制(见《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五月初十条。),皇权从上面支持族权,族权从下面拱卫皇权。民教冲突和义和团的产生,正是未曾脱离此社会结构,因此被封建势力所容忍支持,而教民的出现意味着对这个结构的破坏,哪里建起了教堂,哪里出现了教民,就对哪里的*支配权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因袭的、高度一致的自然认同的关系。在宗法制度下,宗族意识对于个人是十分强大的精神的物质的压力,对于外姓或宗族远支还形成残酷的封建压迫,此等人受歧视,地位卑下,缺少归属感、认同感,生活在没有希望的环境中。如果他们是佃农便是最低贱的佃农,不仅要受豪绅的盘剥,还要受大姓佃农的欺侮。鲁迅笔下的阿Q为什么希图姓赵,赵大爷又为什么不许他姓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