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 刀枪不入“之谜
义和团的悲剧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
真的历史向我们走来-5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待 
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
最新热门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 新政

时间:2007-3-10 11:00:58  来源:不详
”作为促使列强“停战”、“兵不进京”的“泄忿”条件。张之洞赞同他们的建议,他说:“请枢、疆合力补救,扼要得法,此入手一定步骤。”张之洞还提出了策略上的考虑,避免保守大臣的反对,他说:“此时不必言新政,但言化新旧之见而已。”“众情如此,或有扼作之机”。他进而认定:“自强无望,势难立国。”(《张文襄公电稿》,第50卷,第12页。)张之洞还认为:因为“承乏疆寄,未便畅言”,要求盛宣怀这个非封疆大吏向朝廷建议,以便于说明新政“运筹在枢臣,奉行在疆臣,枢疆合谋,即可补救”(《张文襄公电稿》,第44卷,第17页。)。盛宣怀乃上奏说:“倘能于和局大定之后,即行宣示整顿内政切实办法,使各国咸知我有发愤自强之望,力除积弊之心”,则我“不致一味听人指挥,受人侵削。”(《愚斋存稿》,第21卷,第28页。)张之洞担心孤掌难鸣,特别请求刘坤一、袁世凯一致行动,联衔上奏,以便说服西太后。他说:会奏要“每月两三次,节节设法最善,如此办法,补益必多”(《张文襄公电稿》,第50卷,第12页。)。张之洞断言新政,“以仿西法为主”,“变法则事事开通,各国商务必然日见旺盛”(《张文襄公电稿》第45卷,第31页。)。刘坤一则说:“中法积弊已深……取西法之易从者,逐渐实行,久之合二而一。”(《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282页。)可见,新政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自强运动。在新洋务派的推动之下,中枢又有荣禄、奕劻和慈禧太后的赞成,这样,新政乃得以出现。而洋务派的主张则是新政出现的内在因素。

  《辛丑条约》谈判之初,和“互保”派言行一致、声息相通的荣禄被授为议和大臣后,立即向“互保”派表示:“里边(中枢)无人襄理,掣肘堪虞。”(《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6卷,第1页。)于是李鸿章、奕劻、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向慈禧太后建议,免去他的议和大臣,而令他奔赴行在,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慈禧太后同意所请。这样,慈禧太后“每召见,总是荣中堂一人说话”,“全恃”他“宣示”(《西巡大事记》卷首,第34页。)。从而,关于《辛丑条约》的批准、新政的出现与实施,有了荣禄在中枢为之“襄理”,消除了人为的“掣肘”,达到了新洋务派坚持的“枢疆合谋”的目的。至于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她是没有固定的*见解和主张的,她关心的唯一大事是保存她的听政权力。慈禧太后虽然由于争权夺力的原因,曾经镇压了戊戌变法,但他并不反对变法,如同她对洋务运动一样,并不反对。以光绪的名义颁布的新政上谕中说:“康逆(有为)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皇太后何尝不想更新,朕何尝概行旧法”,“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禁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义和团档案史料》第914页。)这是慈禧太后为了洗刷她镇压戊戌变法的罪名,表示她并非顽固守旧而不图更新者。从而“枢疆合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