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请“老子”借“东风”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
电视剧老子传奇剧情介绍
跟习大大学老子:“治大
《老子》最后一章的教诲
以正治国,习大执政思路
输球不哭!特里用老子名
老子文化交流再度“走进
个性媒体采访团“问道”
最新热门    
 
论老子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时间:2015-03-11 09:47:09  来源:不详
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这里说的“五色”、“五音”,明显是包括造型艺术和音乐在内的。但应该强调的是,第一,老子这种贬抑态度的矛头所向,不是像墨子那样直接指向了艺术活动本身(“非乐”),而主要是针对各种超越自然生存需要的文明享乐欲望,因此他接下来才会提到“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之类的东西。第二,老子的这种贬抑态度虽然也指向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快感,却不像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贬低感性艺术那样是出于高扬“理性”的动机,倒不如说是来自推崇“无为”的意图。正是基于这种一以贯之的立场,他才会谴责包括“五色”、“五音”等艺术欣赏在内的一切文明享受必然会损害人的自然生命的健康发展。就此而言,如果说墨子总是认为艺术太“无用”、柏拉图总是指责艺术太“感性”的话,那么老子可以说总是批评艺术太“文明”;三位哲人的“反艺术”态度,恰恰都与他们哲学的根本精神直接相关。

  不少学者往往依据“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二十六章)等命题,认为老子在审美领域只是反对人们追求感官功利的生理快乐,却不反对人们追求精神超越的审美愉悦。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耳的“文明化”误解,因为老子说的很清楚:“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为腹”都明显要比“为目”更具有功利内容、更贴近生理感官;有鉴于此,我们当然很难说老子已经形成了强调精神性或超越性的艺术观。事实上,联系到他有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的说法,毋宁说,即便在艺术领域,老子提倡的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生存需要(“为腹”亦即“实腹强骨”),反对的也是那些超越了人的自然生存需要的文明享乐欲望(“为目”亦即“心”、“志”的指向目标),从而再次清晰地显明了其哲学思想的原始历史底蕴。

  然而,这种“为腹不为目”的态度并不意味着老子根本否定一切艺术。相反,正像老子虽然反对文明性的“服文采”、却不反对原始性的“美其服”一样,他虽然反对文明性的“五色”、“五音”,却不反对原始性的“巫术”—“艺术”,其中当然也包括远古先民们从事的那些旨在祈求风调雨顺、渴望渔猎丰收的图腾扮演、图腾乐舞活动,亦即老子自己指出的“乐其俗”(八十章)。众所周知,远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一些洞窟壁画,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们欣赏艺术、产生审美愉悦才创作出来的,而是出于旨在猎取野兽、维系肉体生存的巫术动机,所以才会画在了人迹罕至、难以进入的黑暗山洞之内。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可以说正是老子认同的那种“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的原初“艺术”或“巫术”。就此而言,老子哲学已经相当精辟地揭示了原始艺术的时代精神:不是为了文明享乐的审美(“为目”),而是为了自然无为的生存(“为腹”)。

  更重要的是,由于老子的贬抑态度主要指向了文明艺术的享乐满足、而不是针对艺术活动自身,他依据“无为而无不为”原则提出的一些不是自觉围绕美和艺术展开的命题,还自发地揭示了美和艺术的某些重要特征,并对后世中国美学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观念的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