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韩国济州岛建老子艺术馆
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
鹿邑县政府与郑州大学签
河南科技大学与鹿邑老子
老子故里鹿邑县公开征集
老子设宴招待宾朋、万人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武当山斥资1.6亿建老子
戏曲电影《圣哲老子》将
周口师范学院与鹿邑县人
最新热门    
 
《老子》的“我”和“吾”

时间:2015-10-26 23:54:07  来源:不详
转着,并倚伏着祸与福的转变,“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见多识广的老子想想后怕,于是彻底弱化“自我”:实在不行,任其自然总可以,于是也就有《老子·十七章》的话语:“我自然”。

    有这种思想的老子还真的付诸实践:(老子)出关原本就想一走了之,隐身自我;只是被弟子尹喜所逼或被弟子尹喜所激,不得不留下或一不小心留下反映老子自我思想的五千言——《道德经》。

    好在老子内心尚存底线,尽可能去“我”之标杆准则,所以表现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就较少地用到“我”字(有限的几处“我”字),即使要用“我”时,也改用“吾”字,如《老子·十三章》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随之而来,“吾”的态度也显得谦卑起来、恭敬起来,“吾”也常以协商的口吻、疑问的形式出现,不以标杆之“我”自居,如《老子·五十七章》所说:“吾何以知其然哉?”《老子·五十四章》还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老子·二十一章》也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这时的“吾”比起上述的以我为主的“我”,就显得大不同了。为了进一步揭示“吾”与“我”的不同,我们还得从“吾”字说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