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
生态终身追责倒逼官员“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
朱光磊:现代人如何理解
“道法自然”惠及美丽中
唐翼明谈老子文化贡献:
“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老子“道法自然”之本义
老子“人与自然”和谐思
最新热门    
 
道法自然谈建康

时间:2016-02-18 22:53:57  来源:不详
示,黑1扑,白2提,黑3也提,白4扑,至此又恢复原型,如继续往下走则成循环之势。]久安。的确,名利得失是人生必将面对的选择,马斯洛提出:“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需要。”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过分的物质需要,纵情声色、腐朽虚华的生活对人体伤害极大:“五色令人旦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冰口爽:驰聘政猎,令人心发狂“。故老子在19章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

  名利又该怎样对待呢?《道德经》指出“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木”。保持“少思寡欲”是微小的,而当名誉真正归肉于他时不以主宰自居,那才是真正的大。正因为他无私无欲,总不自以为大,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呀。“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写到,对待名利“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因为“功遂身退,天之道”。“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可见“适可而止”是“少思寡欲”的更高境界。

  总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乏足,常足矣”。老子将过分的名利得失追求归罪于把自身看得太重的缘故,“宠辱若惊,贵大息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不切实际的欲望作祟时要保持恬淡清静的心态。“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于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因此“静”应该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追求。

  四、保持身心安康

  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身心健康,它体现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统一。《道德经》第10章集中描述了这种至上的境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用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的反问为我们指出了应该不断追求的几种状态:1.“抱一”状态,所谓“抱一”就是首先固守体内的先天真元之气,进而通过意念锻炼,达到情、气、神三者的完美统一,“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万物得一以生”的效果;2.“婴儿”的状态,刚出生的婴儿淳朴无邪,无私先欲,与原初自然的简单朴素,未加修饰是一致的。人只有与自然统一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宁静和轻松,才能调节行为,舒缓心态,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3.“无疵”即无私,也就是“圣人不积”,“不讲个人得失,一心为公,这样才会“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因为“天乏道,为而不害”。

  另一种状态就是前边提到的“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