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随后冯自由将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至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然有明确指出三民主义之不足并阐明为何不足者,难免使人感到意外,这样做的,非皓首穷经的学者或理论家,而是分别出身于土匪与秀才的张作霖与吴佩孚。
张作霖、吴佩孚怎么会评论起三民主义来呢?这须从头说起。1917年7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赴广州开展护法战争,这第一次护法,是反对控制北京政权的皖系军人段祺瑞。次年5月护法失败,孙重返上海,同年10月,段辞去国务总理职务(仍掌握参战军)。昨日之敌,今日之友,下台后的孙中山与段祺瑞互倾情愫,居然谈起合作来,由孙、段合作,又扩大成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合作局面。往来奔走于孙中山与奉天(沈阳)张作霖之间的孙派人物有汪精卫、伍朝枢、孙科、叶恭绰等人。1922年6月16日广州陈炯明部发动的兵变,宣告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失败,他返沪以后,在继续“三角反直”的同时,开始谋求新的出路,进行联俄容共的活动。
孙中山联俄容共的第一出大戏,便是在共产国际(实际是俄国人)的敦促下,搞孙、吴(洛阳吴佩孚)合作,所派遣奔走的人是张继、李守常、王法勤、陈中孚、徐绍桢等。洛吴那边出面的,则是李守常的挚友、洛吴总部的政务处长白坚武。这实在是一桩吊诡的奇事:孙在进行“三角反直”的同时又搞一套孙直(吴)合作,并从两头得利。在当时情况下,联张、联吴并无保密可言,彼此心照不宣。本文所谈关于张作霖、吴佩孚对三民主义的评论,是从吴佩孚身边幕僚的记述中得知的。
1939年,东京出版了吴佩孚在洛阳时期的顾问、日本人冈野增次郎所著的《吴佩孚》一书。该书记载了1923年1月7日孙中山使者徐绍桢与吴佩孚的长篇对话。当时是“二·七”前夕,孙吴合作已转冷,故吴佩孚在谈话中对孙中山的思想行为颇有批评。从以下择录部分不难看到吴氏的态度:
吴佩孚说:“孙先生提倡之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若单以主义而论,无一而非适切之主张。三民主义,由一面观之,虽为政治之题目,然概括而言,毕竟为权利之主张,若一面念及义务附随权利之真理时,则不可不考虑及于实行义务之训练方法。若徒唱权利以饵民,而不关心于义务之训练,则作为一个实际政治家,势必至使人民趋利,大局非土崩瓦解不止。枭雄张作霖曾对孙中山先生使者汪兆铭解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