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郑锋:略谈新课改中综合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单
胡江平:关于对实验教材
陈彩芳:历史乡土资源的
韩学东:历史活动课的开
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
佚名:中学历史教育功能
陈莺:历史教学中家庭课
黄集体:历史课程资源的
黄集体:新课程理念下历
最新热门    
 
内涵的开掘──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十一

时间:2009-11-7 11:03:40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有一次,我去听两位青年教师的初中历史课,课题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他们在讲孔子是教育家时,所用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孔子的教育言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等),引导学生认识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同的是,一位教师是自己一条一条地引用和解释,另一位教师是让学生说出孔子有哪些教育语录。最后,两位教师根据这些语录所反映的教育思想,总结出孔子是伟大教育家的结论。

 

课后,我与两位教师讨论。我先问他们:通过列举孔子教育言论来论证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学生能够真的认识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吗?他们回答我:学生对这些言论还是比较熟悉的,也能够理解。不这么讲,那还怎么做呢?我说,教科书中提到孔子创办私学,为什么不展开讲讲?对我的问题,一位教师沉默不语,另一位则说:好像没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多收了很多学生吗?我听了以后,有点吃惊,空子创办私学的历史意义就这么简单吗?我对他们说:回去找两本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书看看,把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搞清楚。

 

事后,随同听课的教研员问我: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说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开掘,功夫还不到家。比如讲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起码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1)以前的学校教育是官师合一、政教不分,由贵族和王室掌控,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而孔子开创了私学,这意味着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占。这就使得教育在民间推行,有更多的人能够受到教育,从而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而且对文化学术下移以及“士”这一阶层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广为收集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书。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说,孔子是系统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3)孔子在教学的实践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的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原则。他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教师的祖师和楷模。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解释,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而这两位年轻教师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对所教知识的内涵进行开掘,只是停留在对只言片语的解读上了。

 

对知识的内涵进行开掘,对历史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这是讲好历史课所必须要做的功夫。若要“使人昭昭”,自己就要先明白,真正搞清楚所教史事的具体情况、性质、意义、作用等;另一方面,这也是教师不得不做的功夫。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不可能事事展开,要使学生能够学懂,教师就要做这种开掘的工作,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实、具体、到位。

 

我们常说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科书,不仅是对教科书结构、层次、重点的把握,而且还指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入探究和理解,将教科书中文字叙述的深层内涵开掘出来。在实际的备课中对教科书内容的开掘,有几种不同的情况,需要教师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

 

第一种情况是教科书里没有提及知识的具体内涵。由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容量有限,对一些史事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而未做具体的阐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课文中所述史事过于简略,学生是不是能够明白?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历史知识,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对此教学中需要怎样来进行解释?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课文写道:“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这种叙述,清楚地说明了使用天然火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该课课文中则没有任何阐释。因而有的教师也不大重视人工取火对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不做进一步的阐发。其实,人工取火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恩格斯曾评论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作用是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使用天然火虽然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天然火的取用、保持、转移等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取火的技术,不仅改善了生存的条件,而且可以携带取火工具进行迁徙,从而扩大了活动的范围。更具意义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火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对以后出现的原始农业、制陶等手工业的发明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发展生产力具有极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未加解释的内涵加以阐发,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切的理解。

 

另外,教科书中对一些非重点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甚至会避而不谈。但正是如此,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如果教师也对相关的情况未能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了。举个例子: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在写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时,只是提到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其导火索是当年1024日的股市崩溃。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股票狂跌,课文却没有涉及。有的学生就会对此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掘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内容,搞清楚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在生产、供给、投资、需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甚至需要了解一些股市的运作情况等。

 

第二种情况是教科书中对知识的内涵写得比较简单。有时教科书对所述知识做了简要的阐述,但比较概括,没有展开,不甚具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进一步的开掘。前述案例中的“创办私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人教版教科书中只是提到孔子“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至于私学的开创有什么意义,就没有进一步的论述了。对此,教师就应将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阐发出来,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的影响。

 

再如,在高中新教材历史l中提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时,都会涉及港澳回归的世界意义,人教版的写法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岳麓版是“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样的,但都是结论式的,显得有点空乏。如果教师只是照书上的说法重复一遍,学生不一定就真的理解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世界意义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度的阐释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因为在处理和解决港、澳问题时,中国政府是用谈判的方式解决政治争端的,以平等协商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而且根据具体的国情,以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保障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达成以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存来处理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求得平稳过渡,最终实现了港澳的回归。这种成功的范例,对国际事务的解决作出了很好的借鉴,为处理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因此说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种情况是教科书中写得比较清楚,但要学生充分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开掘。在这种情况中,教科书重点介绍了知识内容,也概括得比较全面,然而学生在学习时还是会感到不大好理解,尤其是难以把握知识的关键之处。对此,教师就要对教科书的叙述进行进一步的梳理,结合史事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其本质特征,将知识的核心内涵揭示出来。举个例子,高中新课程必修l中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几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是用几乎整页的篇幅来论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人教版和岳麓版各用了五段文字进行引述和评说。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解释一番,或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复述,学生要抓住《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从理性上认识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还是相当困难的。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前提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宣言》的研究,发掘其核心思想,重点把握:一、《宣言》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二、《宣言》指出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等,并强调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前一点指明了方向,后一点指明了道路,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

 

以上所说的,是教师对教科书中知识内容的内涵要进行必要的开掘,包括把握史事的具体情况及对历史的深入认识。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来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分别对待。这就是说,教学中不一定要对所有的历史知识都要进行阐发,有时也讲不了那么深入、细致(尤其是对非重点的知识),但教师必须对所涉及的知识都清楚,有全面的理解。这样,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能迎刃而解。因此,这种对知识内涵的开掘,是对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水平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的一种衡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中的佳句。我们的历史教师要下工夫开掘所教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把历史讲得清楚、透彻。(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