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最新热门    
 
佚名:中学历史教育功能的开发

时间:2009-10-18 17:18:49  来源:佚名
 

    摘要: 观念的转变、理论的创新是历史教育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如果说,新世纪历史学的发展在深层次上将表现为历史观的发展,那么,新世纪历史教育的发展在根本上应当表现为教育理念的发展。当我们真正确立了作为素质教育的历史教育观,体现历史教育本质的功能亦将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开发,一是人文教育的功能 二是公民教育的功能 三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育 功能 开发

    研究历史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历史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历史教育地位问题;又有助于理清历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把握历史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又怎样进行有效的开发呢?

    功能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一事物的功能是这一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是其他事物的功能所不能取代的。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历史教育这一社会事业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但由于社会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文化局限性的影响,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认识有深有浅,有偏有全,因此,要在历史教育功能上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统一认识,就必须对历史教育功能进行有效的开发。笔者认为历史教育功能的开发有以下三个重点:

    一、人文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这方面功能的开发在新世纪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人类社会的进程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并由此带来发展性危机。面对20世纪的遗产,进入新世纪的人类社会必须在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空前机遇和社会机制的缺陷所导致的严峻挑战中做出新的选择:是继续沿着20世纪的发展惯性走向一个更加失衡的未来,还是对20世纪的发展失衡进行矫正,在回应挑战中开创新的发展机制,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显然,这一选择权将掌握在目前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人手中,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将决定着这一选择的方向。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人类能否乐观地走过新的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决定于人文能否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世纪使命。”在这个意义上,

    如果人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人类的人文追求、人文素养将实现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人文精神的功能将全面拓展,21世纪完全可能以‘人文世纪’之名而彪炳于史册。”当然,“人文世纪是否真正能够从希望变为实际,首先决定于人类是否足够重视人文建设、人文发展的意义,继承与发扬历史上时代转换时人文启蒙的传统,努力发展直接承担提高人类人文素质的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全面推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人性的陶冶与人格的锻铸、美的开发、创作及批评的实践。”

    历史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开发需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着力突破: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迄今人类考察自身历史的最科学的世界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和“左”的错误思潮影响,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出现过各种片面性。其中,以经济唯物主义的观点或泛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唯物史观是两种主要表现。在经济唯物主义观点看来,人类历史可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而泛阶级斗争的观点则片面地强调社会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两种观点的缺陷都在于脱离了人的内在本质谈论社会的发展.把人的本质的多维属性简化为某一种社会属性,因此淡化乃至消解了唯物史观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把唯物史观曲解为某种经济史观或政治史观。如果继续用这样的历史观念指导历史教育,那么显而易见,历史教育承担的人文教育功能不仅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会进一步助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趋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不是单维的物质文明进步史观,也不是片面的阶级斗争史观,它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他们还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所以,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必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视角,并把两者的和谐发展作为历史价值观的基础。同样,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他的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在他同社会的关系中不只是执行社会共同体使命的手段或工具,他在本质上更应该成为历史创造的目的。正是从这样的人文理想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定义为“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确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是发挥历史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必要前提。

 

 

    第二,拓宽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学知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点,而如何将各类知识点组合成学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则体现着历史编撰者的历史观和史识。在以往的历史教育中,由于目标定位的偏颇和学科研究基础的狭隘,历史教材的编撰大多被限定在政治史的范围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进入课堂时却变成了王朝兴衰史、阶级斗争史和国际关系史,这样的知识体系显然不利于人文教育功能的开发。因此,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必须拓宽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尤其要加强和扩充以人类文明的进化为主干的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当前正在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历史教材的改编和修订提供了契机,历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各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也为历史教育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拓宽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正在编撰的新教材大多已对原来的体系框架有所突破,有些已经明确将文明史作为新教材的框架,这一趋势对强化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开发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受教育体制、教师培养方式和应试教育氛围的影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在社会环境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即使有志于提高自身学养层次的教师也往往难以顾及人文精神的修养。所以,新世纪的历史教育要强化人文教育功能,除了在课程和教材改革上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教育的体制和培养方式上有所突破,使教师不仅在职前的学习阶段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而且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继续获得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的学习和进修条件,将过去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变为以提升教师内在素质为导向的终身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教育的改革应领先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或者说,两者必须保持协调的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功能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

    二、公民教育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文明的进化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人类共同体结构的演变中。自现代社会从16世纪开始逐步形成以来,人类共同体结构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发展,一是民族国家的发展,二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的发展,两者的互动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运动。在这样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格必须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意识,也就是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首先是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同时,公民意识还包含着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以及对本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显然,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正确的世界意识的综合,亦即具有平衡的、恰当的而非片面的、极端的国家意识和世界意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公民意识的扭曲往往是人类灾难的祸端。即以20世纪为例,两次世界大战和很多局部冲突都与某些极端的国家意识的膨胀密切相关,在错误的公民意识驱动下,爱国主义会蜕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导致侵略他国的扩张主义。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加深世界历史运动的整体性,冷战后世界体系的重构也要求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避免重蹈战争覆辙,争取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更加有利于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因此,作为承担政治教化功能的历史教育,在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方面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功能的开发需要纠正目前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轻视世界史教学的片面性。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安排扩大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比例,而压缩了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内容,有些地区甚至取消了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以致这些地区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历史专业学习时,其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为“零起点”。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而且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从而也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陷入片面性。因为“国情”是“世情”的组成部分,缺乏对世界发展进程的了解,也很难理解本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至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外关系史更需要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放在世界历史运动的大背景下加以诠释,否则,爱国主义教育将会失去基本的理论支撑和学科支撑,会偏离教育的目标。

    在历史教育中轻视世界史的做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历史教育界的重视,新世纪课程和教学改革已经注意纠正这种片面性。而且,这一问题也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国际历史教育界引起了讨论。1999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德国歌德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德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历史教科书中的国家史、地区史和世界史的关系就是主要的讨论议题。德国乔格一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研究员平格尔博士为此提交的专题论文中指出,无论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潮流着眼,还是从普遍联系的历史哲学观看问题,在历史教育中扩大世界史的教学比重都是必要的,“在当今世界,谁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立足,必须使自己受到相应的教育。限制于本国内容的教育不符合这个要求。”“不仅是因为当前大势所趋,而且也出于对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关注,我们需要了解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比较更好得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创新思维培养功能

    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倾向。所谓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变革性实践能力构成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创新思维并非无中生有的遐想,而是对已有知识资源的重组和突破,因此创新思维的基础虽然与先天的智力条件(如直觉的反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抽象归纳能力)有联系,但主要是由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养成。在教育过程中,各类学科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形成创新思维的各种功能区位和表达形式。其中,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首先,广义的历史学习是对人类以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梳理,它的知识包容度在各门学科中是最高的,它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也最具宏观性,属于战略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思考问题的层次,也有利于人们从既有知识的总体性把握中激发灵感,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综合和认识上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从历史知识中获取的智慧被看作人类智力活动达到高级程度的产物,成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文学巨匠、艺术大师必备的修养和科学家、工程师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源泉。从根本上说,现代学科体系是由原生态的历史知识系统逐步分化、发展而成的,而且每一门学科也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史,所以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历史思维。当我们惊叹于伟大的科学发明或流连于杰出的艺术创造时,当我们感佩于英明的政治决策或振奋于壮观的工程奇迹时,都能从中发现历史智慧的闪光。

    其次,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辨,这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不仅需要既有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沟通各类知识和重组知识体系的中介性思维工具,纵横交错的历史思辨能力可以在创新过程中发挥这种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曾谈到,其父母如何从成才的大处着眼对他进行历史教育,而没有因为他有数学天分就让他偏重数学学习。杨振宁说: “1934年我念完初一,暑假我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雷海宗教授。那个时候雷是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雷先生就介绍了他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叫做丁则良。丁后来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体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总之,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其本质的外化,无论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识的教化,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围绕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而发挥其作用的。就直接的功利目标而言,历史教育的功能似乎未必能给人提供眼前就能得到的实利,但是,就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来看,作为“无用之用”的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大用”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教育功能的开发也是实现其本质的必要环节。目标和功能应当是统一的整体。

 

 

    当然,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功能的开发都表现出阶段性。这是与人的成长的阶段性相对应的,是素质教育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要求所决定的,也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相同步的。

    大致而言,基础教育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显然,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使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

    高中和大学本科阶段,历史教育应当继续以所有的学生为对象,而不应该因学科专业的区分把历史教育限制在文科领域。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使有可能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原来已经获得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历史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确立主体性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和各类创新型专业人才。

    在本科以后的研究生阶段,历史教育从普遍性教育领域转入专业教育领域(对于本科的历史学专业来说,本科阶段兼具普遍性教育和专业教育双重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同时,研究生阶段的历史教育还要承担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任务。

    上述不同阶段的历史教育,由于具体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差异,其功能开发的重心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人文素质教育都是贯穿始终的本质。抓住了这一本质,新世纪的

    历史教育将会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真正发挥出属于自身的社会功能,其重要性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3、平格尔:《教科书中的国家史、世界史和地区史关系》,《历史教学研究通讯》

1999年第2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

5、宋晓梦:《杨振宁教授谈教育》,《光明日报》1997年6月27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