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文化”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轴心文化即母德就是儒家创立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把握其积极内涵,推陈出新,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轴心文化;“五德”;价值观
李汉秋先生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五种基本的“母德”、“基德”。笔者深以为然,中华文化的精髓正在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源头正在于此。
一、“轴心时代”的精神传统作用辨析
“轴心时代”话语,源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他认为,世界的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印度、中国、以色列),都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到公元前2世纪进入了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意味着各个文明在这期间都以“突破”其原始文明为前提,并且开创了各个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转折期,是各个文化的轴心和枢纽。人类思想文化至今尚未走出几千年前“轴心时代”确立的基本思维范式。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1]因此可以确证,不同的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明有不同的源头活水、不同的精神资源、不同的创新能力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时空比照,“轴心时代”正是对应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正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诸子百家学说成为了中国轴心文化的横坐标,孔子、孟子以及儒家学说则成为其纵坐标。
从物我两分到天人合一,现代化并不是当代儒学的一曲挽歌,而是救治西方现代性病症的一剂良方。在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地去发掘、阐述、转化、继承和发扬我们轴心时代以来伦理文化的精粹,为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所用。“在各种文明的冲突和对话中,人们必定要对自己的原有的价值体系作出反思和变革,从而追求某种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更为健全的文明价值。”[2]西方近代文化是抽象理智主义的文化,是压抑感性的文化生命的,是异化的文化,是缺失人类心灵的最高部分即性灵之力量的文化。它所实现的个人原理,是抽象个人之原理。它所实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以抽象个人之间的“契约理性”为原则的制度。从这个方面来看,西方近代文化的确不如中国传统文化。
性灵是感性生命精神的原动力,它所开启的是感性真理的境界。西方文化向来缺失这种境界。所以,把中、西文化置于一个单一的标尺上来比较其落后与先进,是一个错误,是缺乏思想的知识论态度。当然,这个错误不能单纯说成是出自观念的原因。衡量各民族文化之先进性的统一标尺是由西方资本征服世界的力量所造成的。所以,这个错误来自客观事实。即使在今天,有了一部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已经看到把西方精神移植过来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却仍然很少有人确信“西化”是一个错误。谈论中国文化精神的优越性和高明之处,仍被许多人视为反动的浪漫主义。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当初熊十力先生在给张东荪先生的书信中就曾这样说道:“唯自海通以来,中国受西洋势力的震撼,中学精意随其末流之弊,已俱被摧残。如蒜精之美,不幸随其臭气而为人唾弃。”[3]
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发展中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