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名田宅制”说——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
战国君主论探析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
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秦汉律令中的“完”刑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
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
最新热门    
 
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的及其变化机制——围绕“五口之家”的讨论

时间:2009-7-24 13:53:27  来源:不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的单位;因此,研究小农经济不能不研究小农家庭。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农民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的?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主流的意见认为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在《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异议,指出我国在仰韶文化晚期已经开始出现具有独立经济的个体家庭,夏商西周的农民都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2];虽则这些小农家庭还没有完全摆脱村社共同体的脐带。本文讨论战国汉小农家庭规模的变化及其运动机制,由于这种变化的基础或出发点是夏商西周的小农家庭,故此不能不略为提及。
战国秦汉一般家庭规模的变化,战国至西汉中期的趋势是缩小,西汉中期至东汉的趋势是扩大。但就农民家庭规模而言,西汉中期以后的变化并不显。本文的讨论以战国和西汉两个时段为主,兼及东汉的情况。
说到战国和西汉的农民家庭,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是《汉书·食货志》中的两段话。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西汉文帝时的晁错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从这两段话看,似乎在战国和西汉,“五口之家”都是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态,一以贯之。实际情形如何呢?我们的讨论就从这里开始。
 




[1]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 夏商的农业劳动者是“众”(族众),更确切地说,是族众中的“小人”。《逸周书·文传》引《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所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所有也。”《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这些“小人”从事农作以养家糊口,是以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的。西周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庶人”。井田制以“夫”为单位分配土地,所谓“夫”,就是以男性家长夫妇为中心的庶人家庭,所以又称“夫家”。“庶人”亦称“匹夫”。《孟子·尽心上》描述他理想的文王时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韩詩外传》卷四:“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为什么“庶人”称作“匹夫”?《白虎通·爵》云:“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一夫一妇成一室。” 《尚书·尧典》疏:“言‘匹夫’者,士大夫已上则有妾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 这些记载表明,西周的农民无疑也是以个体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的。


关于战国农民家庭的规模,除《汉志》所载李悝言外,尚有几种不同的记载。战国中期的孟子,屡次谈到“数口之家”或“八口之家”[1]。战国时期的《银雀山竹简·田》说:“食口七人,上家之数也。食口六人,中家之数也。食口五人,下家之数也。”这虽然是一种设计,但应该有现实的根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谈到“六乡”土地分配时也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两者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数和劳力数所进行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样看来,战国时期农民的“五口之家”是有的,但不一定占主导地位,起码不是一色的“五口之家”。当时有不少农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