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
“无任”与“五任”——
“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
再论“五行”与“聖智”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
反思与重构:从“五四”
“德”的历史考察
最新热门    
 
“五德”论

时间:2009-7-24 13:44:05  来源:不详
国家,中国在全球化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中,西方理论价值观的渗入和中西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与碰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伦理观念在成长基点、人文环境和基本准则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中心、独立人格、民主制、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创新精神;而中国传统伦理强调天人合一、整体和谐、族群至上、重义轻利、伦理为先。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的严重影响导致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伦理价值观失序局面,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沦丧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近10%的速度增长。2006年增速达10.7%,GDP总量已过2.6万亿美元。短缺经济不复存在,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消费品琳琅满目、档次齐全。但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遭遇了极大的尴尬: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而西方的文化价值精髓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准如“五德——仁义礼智信”在逐步失传,西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信念尚未普遍建立起来;传统的中庸和谐、效法自然、公勤忠勇、性灵神妙等价值内涵,在我们的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已很难发现,而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质量等方面求精益求精我们对比下还有很大差距。
   解决全球人类发展前途问题,解决人自身身心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东西方负责任的思想家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华文化伦理必将大放异彩。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按照我们人类经验和历史,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只有从人有个家并且在一个传统中生了根中产生出来。”[5]著名历史学家庞卓恒在对所有古代文明和古代帝国的兴衰作了比较后发现:在这些古代文明和帝国中,惟有中华帝国在2000多年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体系方面保持了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态势。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觉坚守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道德家园”及其精神价值,自觉地与世界不同的文明传统对话,使民族的道德传统更加理性地融入人类文明宝库中,并再次获得新生。这既是对时代的自觉诉求,也是为了在人类文化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轴心时代共创人类文化辉煌的使命所然。返本开新、推陈出新。没有文化的腾飞,我们就不会有德性和创造性,不会有生命的理想,我们的幸福就只会停留在物欲的满足里面。因此,可以相信,在当代情势下复兴中国文化,重新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诉求。
  
  二、对中华民族母德——“五德”的认识
  
  源远流长、典籍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
  一曰仁。仁,指品德,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范畴。孔子在《论语》中述“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其二是“忠恕”、宽容,亦即和谐。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其三是划定道德底线,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其中,“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爱人”以“亲亲”为基础,以“忠恕”为核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统治者实施仁政的途径就是足食、足兵、取信于民。孟子进一步探索了实施仁政的途径,他设想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一是恢复井田,划正经界,分田制禄,使老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论语·雍也》)。二是制民恒产,安定恒心。让老百姓都有一定的产业,“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下》)。三是老百姓生活状况能达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1]的温饱境界。四是发政施仁,必先穷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主张施仁政首先应该关怀最弱的弱势群体,如鳏、寡、孤、独等,因为他们游离于井田制之外,既贫穷又无依无靠。关怀弱势群体,既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也为社会和谐消除了最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