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
论清代科举考试内容对书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
白鹿洞书院的整体保护
最新热门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兴起

时间:2009-7-24 13:44:20  来源:不详
聘入川,开创了近代蜀学的一番新局面、新气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力于张之洞当初推荐所埋下的伏笔。
  
  3.手订章程
  张之洞手订的章程,至今尚未发现。后人有将《创建尊经书院记》所列的十八条学规说成章程的,实乃似是而非。按《创建尊经书院记》:“督部盱眙吴公与薛侍郎使之洞议其章程。事属草创,未能画一,有所商略,或未施行。比之洞将受代,始草具其稿,商榷定议。诸生屡以记为请,曰:砻石三年矣。乃进诸生而语之曰:奚以记为哉?诸荐绅之公牒、吴公之奏牍缘起备具,是即记矣,不劳复出也。若夫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愿得与诸生说之。”这段话已明确指出了是张之洞受吴棠、薛焕之托草拟章程,章程拟好后,尊经书院诸生请张在章程前面再写一篇记。这是模仿阮元制订诂经精舍章程的体例,前面所引赵尔巽《请宣付史馆折》“院内章程及读书治经之法,皆该大学士手订,条教精密,略如诂经精舍、学海堂规模”可以为证。还有,张之洞《致谭叔裕》称:“章程有稿存案,《书院记》即学规。”也是一个明证。总之,《创建尊经书院记》不是尊经书院章程,是写在章程前面的一篇长记,而张之洞手订章程时曾参考过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规制,虽然尊经书院章程今已不存,但从《学海堂志》、《诂经精舍志初稿》中可以略窥端倪。
  
  4.扩大庋藏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曾胪列清代各地藏书确有数目可考的书院,于“尊经书院”条称:“四川成都尊经书院,光绪年间,学政张之洞购置图书数千卷。”此处有两点需要补充:第一,张之洞捐俸购置的书是二百余部。《创建尊经书院记》明确记载:“除官发外,使者捐置二百余部。”应以此为准。第二,尊经书院的藏书远不止“二百余部”或“数千卷”。目前所知的尊经书院初期的藏书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官府置备,一是个人捐赠。官府置备的书称“官发书”,具体数目不详,据说有数万卷之多。除了捐置书籍,张之洞还为尊经书院拟定了进一步的藏书计划:“凡切要同看之书,院中须各置十许部,若注疏、经解、正史、《通鉴》《提要》《说文》《玉篇》《广韵》及考据家最著之书,周诸子、大家文集之属,虽费数千金,其效甚钜,不足靳也。”除此之外,尊经阁的借书制度也是张之洞制一手订立的。
  
  5.开设书局
  尊经书院开办后,由于教学的需要,对书籍的需求量相当大。例如,按照蜀督吴棠的提议,“入院者人给《五经》一、《释文》一、《史记》一、《文选》一、《史记合评》一。”这个类似于教材性质的书单包括:《五经》(《相台五经》)九十三卷、《释文》(《经典释文》)三十一卷、《史记》一百三十卷、《文选》六十卷,《史记合评》六卷,合计320卷。尊经书院首批招生一百名,则需购书三万两千卷。这些书中,除了《史记合评》(即《归方评点史记合笔》)是用吴棠所刻望三益斋本之外,余下四种均由尊经书院刻印。张之洞对刻书十分重视,在《书目答问》中附有《劝刻书说》,认为刻书是“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但是,由于书院草创,经费不足,张之洞时期的尊经书院“主要刊印一些经史小学类重要书籍,除《书目答问》《輶轩语》外,几乎都是重刻本,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借用成都书局覆刊内府本刷印的。”尊经书局刻书事业的真正辉煌,则要到王闿运掌教之后了,但是,张之洞的草创之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除了上述功绩之外,张之洞还为四川的学子们编写了两本重要的学术参考书:《輶轩语》和《书目答问》。《輶轩语》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着重讲治学的方法。《书目答问》是一本目录学著作,它开列了初学者宜读四部要籍书目及最好的版本,为学生指点治学的门径。这两本书后来曾风行一时,令四川的学术风气为之一变,蜀地的学子们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
  张之洞离任后,在致继任学使谭宗浚的信中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倦倦不忘。”可见他对尊经书院寄予了很深的感情,后来官居要职之时,仍对尊经书院的学生偏爱有加,屡屡提携。同样,尊经书院的学生也对他尊崇备至。例如,杨锐称颂张之洞是“举巴蜀而齐鲁之者”,这句话用的是《华阳国志》“文翁兴学”的典故:“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杨锐实际上是把张之洞视为文翁再世。
  
  二 尊经书院学风的形成
  
  按照张之洞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