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从“天父下凡”和“天王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寻找“穆鲁瓦”的传统精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最新热门    
 
“德”的历史考察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从行从首。“首”在《说文》所引古文字形中,特别凸显了头上之毛发。结合三个最早的金文,似腹中胎儿之形,含寓有一、太一、“首出”、“原始生命”之义。从行,有生长、生活、活动、发展之意。如果“首”代表人,人所行走的就是道路。“道理”、“理”(“道,理之者也”、“道,尽稽万物之理”)则为引申义。“道”也指言说(“道可道”),但凸显的是与“行”内在联系的“道行”、“道术”、“道德(德行)”,也即凸显了体用关系,与希腊语言中logos一词指言说,又指逻辑、道理、理性,而凸显逻辑与抽象规律不同。在《老子》中,“道”成为生命与价值的根源,是可行方向与道路的指引者。
  因为“德”在历史上已带着或拥有丰富和相当固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老子》“道”的性格就反而由“德”决定了。“德”的性格和特征是历史的、人文的(虽与儒家相反)、政治的,因此“道”的性格亦是历史的、人文的、政治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司契,无德司彻。”[15]《老子》79章“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15]《老子》60章“报怨以德。”[15]《老子》63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15]《老子》65章所有这些命题都彰显了“德”之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性格,而同时也决定了“道”的同样的性格。就是说,“道”虽然是一原始生命力,是“德”之本,但其性格却是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因其如此,“道”就不是西方哲学所讲的逻各斯或客观原理、规律、法则,也非客观、抽象的“理性”,而是一精神性的原始“生命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诠释学[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3]樊中岳,陈大英.甲骨文速查手册[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93.
  [4]汤普森 J W.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5]闻一多.释“彳省”[M]∥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1.
  [6]唐冶泽.甲骨文字趣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97.
  [7]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8]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6.
  [14]程颐,程颢.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