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
生产函数与农史研究——
* 象征腐化堕落 有辱我
炎黄子孙称谓的由来
最新热门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30-35)

时间:2009-7-24 13:55:00  来源:不详
如果没有神话传说,史前考古只是挖出一个陌生世界
如果没有史前考古,神话传说永远都是那么荒诞不经

              “炎黄大战”第30项证据(或理由)

  正象对后岗类型的认识一样,学界对传统的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其性质和来源的认识,同样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的复杂局面,甚至大司空类型的性质、面貌、来源显得更加模糊、扑朔迷离。以下将几种主要观点作一介绍:
  一是认为大司空类型与后岗类型有关。丁贤、杨锡璋、高天麟、李昌韬、张居中、杨亚长等倾向于此说或者对大司空类型在陶器纹饰、生活用具、彩陶纹饰方面与后岗类型的密切关系做了分析(丁清贤《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来龙去脉》,《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杨锡璋《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的相对年代》,《考古》1977年第4期;高天麟《关于磁县下潘王仰韶文化遗存的讨论》,《考古》1979年第1期;李昌韬《试论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张居中《仰韶时代文化刍议》,《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杨亚长《略论“郑洛文化区” 》,《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丁清贤先生比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在彩陶纹饰方面,“虽然后岗类型的彩陶数量发现的较少,纹饰也比较简单,大司空类型彩陶发现的较多,纹饰比较繁缛,但是两个文化类型的彩陶都是以红彩为主,黑彩较少,不仅如此,后岗类型彩陶中的宽带纹、网纹、同心圆纹和横直斜线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在大司空类型的彩绘图案中还都可以找到,说大司空类型的彩陶纹饰是在后岗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尤其“重要的是后岗类型的主要炊具是鼎,其次是罐和釜,而大司空类型的主要炊具则是罐,至于鼎和釜在大司空类型的各遗址中却从来没有发现”。他认为“根据目前的发掘材料,我们还不敢断言大司空类型就是后岗类型的子孙。但是可以认为,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丁清贤《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来龙去脉》)。杨亚长先生将传统的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视为大河村文化的一个类型,也以“后岗类型”称之。他说,大河村文化后岗类型“晚期遗存通常被称作‘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其年代虽晚于‘后岗类型’(即上述后岗类型早期)。但两者的分布地域则基本相同,而且从文化面貌方面亦可看出一些承前启后的发展线索。因此,可将它们视作同一类型即后岗类型,但属于不同时期即早期和晚期”,同时他也认为后岗类型晚期(即大司空类型)遗存目前发现虽然尚不丰富,“但其年代应与大河村类型晚期以及下王岗类型晚期基本相当,因而在文化面貌方面亦有不少共同特征”(杨亚长《略论“郑洛文化区” 》)。
  二是认为大司空类型主要源于庙底沟类型(钓鱼台类型)。严文明、朱延平、云明、孟繁峰、韩建业、曹艳宏、周伟等倾向于这种认识(严文明著《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朱延平《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的若干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史前研究辑刊》,1988年;唐云明、孟繁峰《河北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第三章第三节,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曹艳宏、周伟《仰韶文化后岗类型与大司空村类型略论》,《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朱延平先生认为“大司空类型晚于后岗类型,二者文化面貌迥然相异。这暗示了它们之间尽管在时间上可能存在着缺环,但从文化系统上讲,大司空类型并非都是从后岗类型发展而来,甚至前者的主要来源未必是后者。从大司空类型独具特色的彩陶风格上看,其主要来源之一,应该是庙底沟类型”、“在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中,弧线三角图案是由早到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