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从“天父下凡”和“天王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寻找“穆鲁瓦”的传统精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
最新热门    
 
“德”的历史考察

时间:2009-7-24 13:44:22  来源:不详
历史的省思与观察。
  但周人“德”的意涵并没有完全如此明确固定。《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问鼎,王孙满曰:‘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在这两段文字中,“周德”乃一抽象名词,所指是周之德,它有盛衰,由盛到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这令人想到殷纣灭亡时的“我不自有命在天”的观念,也令人想到阴阳家所讲“五德终始”、“周得火德”之“德”。这种“德”不是人文的,相反是命定的。
  因此,“德”非个人修养身心的思想,有如以后儒家之所说。其内涵主要是政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连起来看,整个命题的意思是:皇天不是某一氏族的氏族神;它是公正无私的,只辅助有“德”的氏族,让它们享有政权。“无亲”意味“天”不是与惟一的氏族、君权相关联,它的庇佑是可以转移的。殷亡了,天命转移至周,“皇天”成了周的授命者、保护神。这样,上帝、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世的超越的神。“惟德是辅”,上帝也成为有“德”者,其行事以“德”为标准。就是说,它成为全善全能的人格神。这是上帝信仰向理性和人文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但这并非标志中国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这样评价是太高了,超越了命题产生的时代。看《周书》的《大诰》、《康诰》、《酒诰》、《粹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等各篇,充斥于其中的是天命观念,“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不敢替上帝命”[8]《尚书·大诰》,“克绥受兹命”,“予害敢不于身抚祖宗之所受大命?”“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8]《尚书·康诰》,“今惟殷堕厥命”[8]《尚书·酒诰》,“祈天永命”[8]《尚书·召诰》,“严恭寅畏天命”[8]《尚书·无逸》,“我受命无疆惟休”[8]《尚书·群》,等等,完全没有越出“天命”神权的范畴,它虽然强调和凸显了人事、人的主观作为的意义,但还是不能定性其为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天和民的关系也以“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使司牧之”[1]《左传·襄公十四年》为中介和前提,“民”和牛羊一样,是放牧的对象,只要膘肥体壮,不冻死饿死,就是好放牧者,可以得到上天的眷佑。评价为“天民合一”、“天民一体”,也是太高了。
  同时,这也并不意谓在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的伦理宗教。宗教之为宗教,是救世的,面向所有平民百姓,如基督教之神爱世人,耶稣以血为所有人赎罪等等。但中国从夏至周,上帝只面向氏族子,不是这个氏族的保护神,就是另一氏族的保护神,所谓“改厥元子”。上帝和老百姓个人是不发生关系的。敬天,敬德,敬事上帝,是元子、首领的事,老百姓个人无权祭祀上帝,连诸侯也无此资格。元子与天的关系又基本上是政治的,不是伦理的。虽然首领的道德状况会影响政治,但两者终归是性质有别的事。因此,由殷至周,上述命题的出现,并不意谓由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转变,而是一种信仰内容的改变与提高。有信仰,有崇拜,有天人关系,但并不存在一种可称为“宗教”的东西。
  
  二、天赐明德
  
  “德”集中表现为一族群首领特别是受命之“元子”的品德、作为和政策,而这有赖于“元子”的高度智慧、才能与道德品质。“元子”的这种智慧与高尚品德从何而来?仅是个人的努力所致吗?如果一个受有天命的“元子”,如夏禹,如成汤,如文王,其“德”与“天命”无关,完全是个人的“本领”确立的,则朝代的兴立就带有某种偶然性了。从西周文献看,事情并非如此,王者之“德”,虽为个人的努力所致,亦是“天命”的赐予。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长发》:“有戎方将,帝立子生商。”成汤之生而代夏,是受有“天命”的。《尚书·康诰》:“惟时(指殷纣失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