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200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论隋唐五代买卖活动及其
最新热门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

时间:2009-7-24 13:44:27  来源:不详
宋中前期,但主要与隋唐两代相对应,其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气候波动,但物候、动物分布、孢粉、雪线和海平面等相关资料显示,这个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总体上比较温暖,如与现代气候比较,则当时年平均温度高出现在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北移1度左右。这就是说,当时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的气候实际上已具有了北亚热带的某些特征,与今日秦岭南面的汉中、安康地区略相接近。由于气候偏暖,而当时的盛夏更显得十分炎热,隋代及唐前期尤其如此,加之隋唐王室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性不宜热”,所以两代的帝王均非常热衷于在京师长安与东都洛阳的周围,尤其是关中南北山区大规模建造避暑行宫,稍不如意,则另行择地改建,长安周围共建有17所(其中隋仁寿宫与唐九成宫在一地),洛阳周围共建有6所。避暑宫是为了盛夏避暑,所以常建在依山面水、清凉宜人的山谷地区。
  隋唐避暑宫以隋仁寿宫(即唐九成宫,唐高宗一度亦称万年宫)最负盛名,隋唐两京周围的避暑行宫多营建在依山面水、清凉可人的山谷地区,选地适宜,设施完备,是盛夏避暑的理想去处。在诸多避暑行宫之中,又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最为重要,唐时九成宫中殿阁皆题署牌额以类皇居,并专门设有九成宫总监进行管理,可见地位之不同一般。此宫在唐凤翔府麟游县西一里,背依天台山,襟带杜水,“炎夏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据说其安体养神的功效,虽汉代的甘泉宫也无从比拟。正因为九成宫“凉冷宜人”,而且“去京不远”,隋文帝及唐前期诸帝一再改修扩建并频繁前往避暑。据笔者统计,隋文帝在位24年,外出避暑6次,全部都在仁寿宫;唐高祖在位9年,外出避暑2次,因九成宫尚未修复,故未曾临幸;唐太宗在位23年,外出避:暑10次,有5次是在九成宫;唐高宗在位34年,外出避暑17次,临幸九成宫(万年宫)更达8次之多。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等不仅频繁临幸仁寿宫(九成宫),而且每次都要驻次相当长的时间,所谓“春往冬还”,大致在春二、三月前往,秋八、九月返回,出幸时间往往长达半年以上。有时从春正月就开始避暑,而结束的时间则推迟至冬十月。隋文帝甚至在开皇十九年(599)春二月去仁寿宫避暑,一直到次年的秋九月才返回京城,历时长达一年半有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生理状况和喜好不同,有些帝王对于温泉宫更为偏爱。如华清宫在京兆府昭应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骊山山色秀丽,“骊山晚照”素为关中胜景,山下又有温泉之利,泉水流出地面时的温度达43℃,并富含多种有益物质,以之浴疗可治风湿病、皮肤病及消化不良。骊山温泉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都曾利用过,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辟为行宫。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天宝十载(751)两次扩建,对此宫极为迷恋,当政之日,几乎岁岁巡幸,竟达37次之多。无论如何,隋及唐初帝王们对于某些行宫频繁临幸并且往往是长时间的驻次,实际上使这些行宫每每充当着临时性政治中心角色,这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相关的政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仁寿宫之变成败的关键因素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发生的仁寿宫之变,是隋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关于这次事变的性质、起因、经过、后果以及影响,郑显文、胡戟、王光照、刘建明等先后作了相关研究,不过对于某些问题如隋文帝是否为杨广和杨素合谋加害、事变是否导因于杨广对文帝宠妃的非礼等等,诸家尚有分歧的看。在诸家研究成果之中,多已注意到了仁寿宫之变与当时政治变动的关系,如王光照认为,“从开皇初立皇太子杨勇,到开皇中杨广邀结关中权要,博取有预政之好而且有干政之实的独孤后的支持,推倒自称渤海蓓人的高颎,最终取杨勇而代之,大致体现了隋朝关陇集团内部不同地域势力的权力斗争,而太子之位则正是这种权力斗争的焦点”,“文帝死于杨广夺位之变,宫廷风浪激变姑或有之,而其真实原因则在于仁寿中不彻底的政治变动”;刘建明也特别强调,“实则探讨仁寿宫之变,不单是为了了解此次事故何以发生,还应注意此次事变与当时政局的关系”。这样的研究视角值得充分肯定,但也有补充论证之必要。
  笔者以为,从性质上来说,仁寿宫之变无疑是一起宫廷政变。然而这起政变的起因是一回事,而其成败与否又是另一回事。这次宫廷政变,以杨广一派大获成功而告终,但杨广、杨素之流何以能够轻松取胜,颇值得深入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