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线性历史观的终结

时间:2009-7-24 13:45:3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近来在历史观领域,展开了一场以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桓之间的争论,唯物史观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认为生产力概念的不确定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矛盾性的必然表现,《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不能验证唯物史观的正确性,作为线性历史观的代表,其整个学说应该终结。
 
  关键词:生产力、历史决定论、线性历史观、加和性、系统历史观
 
  我正在专心走我的路、看我的书、做我的学问,当然也不时将我的一些感悟发出来与读者分享。有一天,网络编辑将我的体会与一些名家文章放到一起,一下子把我带到一个无硝烟的战场上,一方以蒋大椿为代表,另一方以吴英、庞卓桓为代表,以蒋大椿为代表的超越派一方势单力薄,只有黄敏兰等人支持,以吴英、庞卓桓为代表的坚持派或回归派有王也扬、郭小凌、史革新、陈先达、瞿林东、于沛、王锐生(支持超越苏联模式主张回到真正的马克思)等众多人的支持。我是搞哲学的,对于历史领域不敢班门弄斧,只能就与我们哲学有关的唯物史观部分谈谈自己的看,也可以说是把以前的一些观点总结一下吧。
 
  1、生产力到底是指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即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是个混乱的、模糊范畴,没有确的定义。我在以前也指出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含义或用法,它可以指生产能力、生产率、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物质财富、科技发明,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含义在内,我把这些不同的含义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然而学界好象没有人研究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为什么会如此混乱?这种混乱的后果是什么?而我对马克思的反思就是以此为起点,下面先简介一下我对后一个问题的看法,前一个问题分析留到后面。
 
  2、生产力概念混乱所导致的悖论。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两大类用法是对立的,绝对不能混淆的,马克思本人也知道:“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也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i]恩格斯对这段话的评论是:“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ii]可是,马克思仍然把结合前的生产条件(生产力要素的功能)和结合后的生产能力(生产力系统的构功能)都称之为生产力,元功能和构功能的混淆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和不堪设想的。
 
  其严重和不堪设想就在于,生产的能力需要生产条件的结合,不结合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那么这种生产力能力就离不开生产条件或者说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关系(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结构),由生产要素的结构决定生产能力的大小和性质。这样一来,生产能力就离不开生产要素的结合关系。而生产要素的结合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就不能离开生产关系。
 
  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总结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时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