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清代档案确证李自成死于
最新热门    
 
清代画图与新修清史

时间:2009-7-24 13:45:46  来源:不详
p;     世界类如《康熙满文东半球西半球图》、《康熙亚西亚洲图》、《康熙欧罗巴洲图》、《康熙南阿美利加洲图》、《光绪五洲列国图》;中国类如《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乾隆十三排皇舆全图》《大清一统舆图》;分省类如《康熙福建舆图》、《康熙西藏全图》、《康熙四川全图》、《乾隆台湾地理全图》;地区类如《康熙四川至打箭炉图》、《康熙蒙古肯特山图》、《雍正滇东新辟苗疆图》、《乾隆西域舆图》、《乾隆土尔扈特及叶尔羌喀什噶尔阿玉锡图》、《光绪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图说》、《光绪四川卫藏沿边全图》、《光绪伊犁全境图》;边界类如《乾隆西藏廓尔喀交界图》、《同治腾越缅甸中外交界图》、《光绪伊犁中俄分界图》。

   (十)水道方面画图,可分为江河、海界和运河3小类。

江河类如《康熙星宿海河源图》、《康熙长江全图》、《康熙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水源图》、《康熙永定河河源图》、《康熙乌苏里江流域图》、《康熙牙鲁藏布江图》、《乾隆黄河源图》;海界类如《康熙澎台海图》、《康熙东洋南洋海道图》、《康熙广东沿海图》、《雍正浙江海塘图》、《光绪山东海疆全图》;运河类如《乾隆运河全图》、《同治山东运河图》。

        

二  画图在清代大量出现的原因

史学研究中重视画图作用的历史相当长久,但能产生上述门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画图,却只有在清代。应该说,这是清代社会发展的某些特殊之处所导致的。

首先是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清代画图中,有许多江河图、河工图。清朝自康熙始,各代都极为重视治理江河。康熙治河能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亲视河工、用人得当、规划合理等政策适度外,一些技术性工作处理得好也是重要原因,河工图的绘制就是其一。1672年(康熙十一年),他要求臣下绘制河图,以后南巡,无不命河臣画图进呈,并将河图与实情相互参看。如1707年第六次南巡时,指责河督张鹏翮:“朕今乘骑从清口至曹家庙地方详看,……与尔等进呈图样迥乎不同,且所立标准开河,不独坏民田庐,甚至毁民坟冢。”[1]从而及时调整河工。

    为根治水患,康熙还特派侍卫拉锡率员前往青海,寻找河源。由此而产生了清代第一幅河源图——《星宿海河源图》。此图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勘测黄河之源壮举的直接证据。

乾隆朝河图的绘制,同样是治河活动的产物。如1736年(乾隆年),黄河水大涨,南河总督高斌与淮扬京员夏之芳就疏睿毛城铺以下河道发生争议,为申明已意,高斌特绘河工图呈进乾隆帝,帮助乾隆做出正确的判决。30年后,河道总督、高斌之侄高晋在其所绘《乾隆三十年江南河工图》上还提到此事。

其次,清廷的政治需求。

战后绘制记实性的纪功图,即紫光阁张挂功臣像,在乾隆朝渐成制度。它的创立就是画图与政治的结合。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开始修葺清朝阅视武进士的西苑紫光阁。其中一个内容,是绘制在平定西域之战中立有战功的大学士傅恒、定边将军兆惠以下100名功臣之像,这些画像几乎等人高大,又是记实性,很令观者特别是前来觐见的哈萨克部首领霍集斯产生敬畏感。而这正是乾隆皇帝绘制这批画的目的。

为实现政治目的而绘图还反映在晚清紫光阁张挂平太平天国、捻军等战图上。据载,1885年(光绪十一年),“紫光阁成。朝命征取粤匪、回、捻三案战迹并功臣真象,设功臣画馆于京师。”[2]曾国荃1886年致李鸿章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因被绘功臣像而对清廷的感激涕零之情[3]。从这个角度说,慈禧下令要绘制这批战图是达到了目的。但跨越三朝的三次战事的战图,在时隔20年后一次设馆绘制,动因绝不会是仅仅为了所谓的“循制纪功”,拢络有关臣子,更重要的,还是慈禧面临“归政”,欲利用西苑紫光阁的政治功能,以“归政”之身,行使太后垂帘之权。

第三,国际贸易的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促使传教士远行,将清朝与世界逐渐联系起来。以世界地图为例,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份绘有东西半球各国的世界地图,是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而第一份为中国官方所确认的世界地图《满文东半球西半球图》,也是由清康熙时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制。18世纪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渠道,就不仅是传教士,更多的是中西贸易。西来的商人为更深入地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