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
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
最新热门    
 
清前史绝密考原

时间:2009-7-24 13:45:53  来源:不详
3期。

[4] 《太祖高皇帝圣训》卷二,《论治道》。

[5]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

[6]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7] 《清太宗实录》卷二八,崇德元年四月己丑。

[8]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9] [朝鲜]《李朝宣祖大王实录》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

[10] 《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图版九,申忠一所见残联,1939年伪满建国大学影印本。

[11]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12] 赵士桢:《神器谱》卷四,《防虏车铳议》。

[13]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

[14] 赵士桢:《神器谱》卷四,《防虏车铳议》。

[15]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二十八年十二月癸卯。

[16] [朝鲜]《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九年三月甲申。

[17] 张玉兴:《努尔哈赤的早期谋士龚正陆》。

[18] 《为夷酋速尔哈赤病故吊祭事》(万历三十九年九月),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屏风档003号。

[19] 黄道周:《博物典汇》卷二十,《四夷附奴酋》。

[20] 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三分册,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版,第241页。参见《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784页。按,中华本于此处译作“阿都”。

[21]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页;[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卷二三,见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8页。

[22] 《清太宗实录》卷二二,天聪九年正月丁丑,上谕曰:“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蒋良骐:《东华录》卷三,作:“崇德元年(按应作天聪十年,而实为天聪九年)正月,诏太祖庶母子称‘阿哥’。”其实在此谕之前及之后,阿哥(阿格)一称并非专为太祖庶母子所独有,但为爱新觉罗氏之子孙所专有,则是毫无疑义的。

[23] 一说阿敦乃索长阿之孙,即其三子之子。断言:“阿敦的祖父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伯祖索长阿,其父为索长阿三子绰奇塔。”“在宗族成员都以努尔哈赤为敌的岁月里,索长阿的长子李岱与三子绰奇塔都是敌视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努尔哈赤的劲敌。”“阿敦目睹了其父绰其塔的所为,深以为虑,多加劝阻。”阿敦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只身从祖居地河洛噶善城来到北砬背山城,投靠了族兄努尔哈赤”(见赵维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族弟阿敦》)。但不知其所据。然查《爱新觉罗宗谱》可知,索长阿之第三子名绰奇阿注库,卒于甲子年(公元1564年)。他只有一遗腹子(孟生),名阿度巴彦,卒于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如绰奇阿注库即绰奇塔,阿度巴彦即阿敦。而问题却是:绰奇阿注库死后十九年方有努尔哈赤父祖被害,其起兵攻讨尼康外郎,以及五祖子孙“欲杀太祖”之事发生。而阿度巴彦在其父死后六个月方降生,从未见过父面,何有劝阻之事?可见绰奇塔与绰奇阿注库并非一人,阿敦亦非阿度巴彦。所谓阿敦之父即索长阿第三子参与敌视努尔哈赤之活动,阿敦劝阻无效而毅然投奔努尔哈赤之事与史料记载不符。又,本文写毕,笔者近日得与持上述观点的赵维和先生谋面,曾探询此事之究竟,告云发现了阿敦一支的族谱,揭示了阿敦身世之谜,其言所据本此。并说《爱新觉罗宗谱》有关索长阿第三子及其子嗣之记载有误,不足征信。笔者认为如这份族谱确属真品,则是十分重大的发现,在清朝阿敦族谱存在的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按此族谱所载则阿敦确系爱新觉罗氏无疑,但因其触犯了不赦之条成为重罪钦犯,不仅其本人身死迹灭且殃及子孙后代,统在玉牒中被改头换面,而远离真实。显见清统治者为掩盖杀人灭迹之事实,已在玉牒上公开作伪。但一般来说,爱新觉罗氏中获极端重罪者,将被黜宗室或觉罗,即被做灭迹处理,不论本人还是子孙后代,都将从玉牒上除名。但这份族谱却说明了还有进行作伪处理后,仍在玉谍上留下其人及其子孙后代名字(但关键人物已非真名)的先例。这分明又是从未闻见的怪事一桩,何以如此处理实在令人费解。但不论如何,阿敦之后人竟然不顾朝廷之禁令,冒险秉笔直书先人被努尔哈赤残害的事实,恢复了被篡改的历史之本来面貌,揭露了清朝凶残统治的老底,如此内容的谱书竟能在清朝统治下一直流传并续谱下来,而不被发现、未遭不测,简直是个奇迹。该谱书之意义非同小可。笔者甚望了解该谱书之流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