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
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
最新热门    
 
清前史绝密考原

时间:2009-7-24 13:45:53  来源:不详
经过及相关详情,敦请赵先生尽快整理发表该族谱及其研究成果,以飨读者。因尚未亲眼目睹该族谱及研究论文,不便妄下断语,谨陈说诸多待解之疑惑问题原委如此。

[24]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页。

[25]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

[26] 《明神宗实录》卷五一二,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

[27] [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28]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6页。

[29] [朝鲜]李民寏:《栅中日录》。

[30]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70-171页。

[31]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89-190页。

[32]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95-196页。

[33]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241-242页。

[34]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478页。

[35]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五,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册,第3145-3146页。

[36] 《八旗通志》卷一八二,《李永芳传》。

[37]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614页。按:洋阿、英格,均为延庚之音译。清官书上如此,人们稍加留意,即可分辨清楚。但今天人们翻译古籍,遇到这类专有名词时,只能按历史上固有的或约定俗成的处理,而不能以己意重新创造出新的名词来。否则,必将出现甚至自己也弄不清的混乱。中华书局译注本的《满文老档》1990年版(下简称“译注本”),即存在此类问题。仅以李延庚为例,该书本来只有李延庚(或延庚)及英格两种名称,翻译时当然应该如实直译,而在编制人名索引时,加以注明,进行统一处理,以避免误解即可。“译注本”确也这样做了,如在人名索引词头中已标明“李延庚(又称延庚、英格)”之字样,虽然“延庚”、“英格”并未单列词头(这是本应列出的),而且,本书中唯一载有“英格”的一页(1614页)索引中又漏掉,是个很大的缺憾,但总的说来,通过如此处理,还是方便了读者。然而,最为严重的问题却是,“译注本”除这两个名称外,李延庚竟出现了另外两个译名。即将李延庚译成了 “彦庚”(见该书第291、461、488、509、510页)、“严庚”(见该书第921、1227页),而在书后人名索引中它们各有与其他人名毫不相干的独立之词头,并未交待这两个译名与李延庚,乃至延庚、英格有何关联。这就等于告诉读者这是与李延庚毫无瓜葛的另外之人。尤为奇妙地是竟于一条档案内的一个李延庚,却有两个译名(见1226-1227页,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条,李延庚与严庚并存,一人真的被译成了二人)!翻译、校对出现如此之错乱,大概与李延庚的清史无迹,给人们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困难有关吧。

[38] 《清太宗实录》卷三一,崇德元年十月戊寅。

[39]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614页。

[40] 周文郁:《边事小记》卷四。

[41] 谈迁:《国榷》卷八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25页。

[42] 马晋允:《通鉴纪要》。

[43] 谈迁:《国榷》卷八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25页。

[44]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491页。

[45] 《满文老档》(太宗朝)卷一五。

[46] 见《清太宗实录》卷一一,天聪六年正月癸亥、《满文老档》,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版,第1308页。

[47] 见《清太宗实录》卷四,天聪二年九月庚申。

[48] 吴骞:《东江遗事》卷上,《援辽功绩》。

[49] 见《清太宗实录》卷四,天聪二年十月壬寅。

[50] 见孟森:《关于刘爱塔事迹之研究》,载《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3页。

[51] 《清太宗实录》卷九,天聪五年八月戊申。

[52]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崇德元年八月癸未。

[53] 见拙文:《李延庚叛清考评》。

[54] 《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