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
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
南宋移民与江南城镇市场
宋代状元王俊民与相关的
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20世纪西夏遗民研究
革命、保守、改造——1
明季丽江土司势力向藏区
遗民世界的黄昏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
最新热门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时间:2009-7-24 13:46:02  来源:不详
、邹漪的《明季遗闻》、邵念鲁的《东南纪事》和《西南纪事》等为纪事本末体,卢宜的《续表忠记》和《二续表忠记》等为传记体,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学案体,李清的《三垣笔记》、费密的《荒书》等为笔记杂录体。除了这些专书之外,明遗民还以撰写明代人物的神道碑、墓志铭、小传、行状,为有关明史著作写序作跋,以及作咏史诗等形式,记载和评论明史。在不少政论性著作中,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甄的《潜书》中,也不乏探讨明史的篇章。

    明遗民的明史研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重视明季史。清初的著名遗民学者,几乎都有明季史著作,顾炎武有《圣安本纪》、《熹庙凉荫记》,黄宗羲有《行朝录》,王夫之有《永历实录》,孙奇逢有《甲申大难录》。翻开谢国桢先生的《增订晚明史籍考》,皇皇巨制达二十卷,其中清初产生的明季史著作,绝大多数出自遗民之手。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要通过撰写明史,寄托故国情感;更重要的是,作为遗民他们耳闻目睹了国亡君死、异族入侵,亲身经历了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创巨痛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更激发了强烈的历史反思精神,他们要究明昔日庞大的明帝国何以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要探讨清何以兴、明何以亡,这促使他们关注明万历以后的衰亡过程及其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明遗民的明史研究成就不在历史编纂学上、也不在治史方法上,而是在历史评论上,更具体地说,是在对明亡问题的探讨上。他们的评论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展开。

    1、关于崇祯帝与明亡的关系。

    崇祯帝在农民军兵临城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于煤山,并在其龙袍上书有:“皆诸臣误我”等语。据此,一些遗民史家大肆渲染,称:“烈皇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亡者,以辅佐非人也。”[2](《幸存录  门户杂志》)又称:“从来死国之烈未有过于烈皇,亡国之痛未有痛于烈皇也。”[3](《居业堂集》卷十八《先府君行实》)这种论调,讳言君之过,一味强调“有君无臣”,为崇祯帝推卸亡国之责,反映了一部分遗民的封建愚忠观念。

    更多的遗民史家,在称颂崇祯帝“亡国之正,千古一人”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其在治国方略上的种种失误。如张岱指出:崇祯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昔改朝更”[4](《石匮书后集》卷一)。沧江漫叟《东江遗事序》也指出:“读史者谓明之亡也,有君无臣,以思陵非亡国之君也。然其所以亡有三道焉:急于求治,率于用人,闇于度事。”唐甄、谈迁等还具体分析了崇祯帝在用人问题上的缺失:面对文武群臣,无“择人之明”,以致使贤奸并进,甚至乱臣当权;即或使用了几位贤才良将,却又好疑多猜,使之难以施展才能。这些分析说明崇祯帝在明亡问题上难辞其咎。

    更有秉持批判精神的遗民,如戴笠就毫不留情地论列崇祯帝的亡国之责,如“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恶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无远计,好自大而耻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等等。

    这些评价出自对明朝怀有深厚感情的遗民之口,体现了他们“不虚美,不掩恶”的直笔精神。

    2、关于明季大臣的亡国之责。

    遗民对于明季大臣多持尖锐批评态度,认为文臣贪武臣骄是明亡的重要原因。其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学无术,无济世之才。唐甄指出,明季大臣“无定乱之才,无致治之学”,以致奏疏建言,如蝉鸣般夸夸其谈,“言虽忠直,实蜩螗沸羹也”[5](《潜书  格君》)。戴笠指出,明臣的亡国之责就在于“善因循而不善改辙,善大言虚气而不善小心实事”。[6](《怀陵流寇始终录  自序》)

    第二,贪污贿赂,玩忽职守。潘耒说:“明之末造,政以贿成,亲民之官,莫肯留心抚守,但知剥下媚上以取升迁,民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