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刘师培与近代清学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46:08  来源:不详
作,而家法井然不淆,初不谓有此即可以无彼也,文达之教然也。”[50]刘氏对扬州学派反对墨守、学主会通的学风,可以说“心领神会”,多次说到要做“通儒”,鄙斥“仅通一经,确守家法者,小儒之学也”,认为“旁通诸经兼取其长者”,才是真正的“通儒”。[51]

刘氏不仅对当时已经很出名的扬州学者师承关系、治学方法了然于心,而且还挖掘出了一批被后人所遗忘的扬州籍学人,这无疑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认识扬州学派的整体面貌。刘氏一一为他们立传,如《刘永澄传》、《梁于涘》、《孙兰传》、《徐石麒传》、《蔡廷治传》、《王玉藻传》、《广陵三奇士传》、《朱泽沄传》、《田宝臣传》,《扬州前哲画像记》等,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等方面作了介绍。刘氏对立传人物的选择,反映了他个人的学术取向、价值判断。这些传记大多写于1903年至1908年间,当时他还热衷于排满革命,需要挖掘忠义节烈之士,以激发民族感情,这也是他“以学论政”的一贯做法。刘氏在《孙兰传》中提出“学术之界可以泯,种族之界不可忘”的评价标准,认为孙兰师从汤若望,而不事清廷,就体现了这个标准。而杨光先力诋西学,直声著于明廷,但仕籍复标于清史,这种“彼斤斤于学术之间衡量夷夏,而出处大节则转舍夏就夷”,实应被后人所唾弃。因此刘氏表彰“明于君子小人之辨”的刘永澄;大力歌颂“从容就义,不欲与亡臣降子共偷一日之生”的梁于涘;赞扬“不欲以所学媚异姓”的徐石麒;更钦佩有“夷齐耻食周粟之心”的王玉藻。刘氏不是仅仅从民族气节方面肯定扬州学人,还从学术角度,总结这些人的学术成就,刘永澄精于理学,其孙刘抬拱及朱泽沄、王懋竑传其学;孙兰精于数学;徐石麒专于词律之学;蔡廷治精治《易》学;田宝臣明于声音训诂之学[52]。

在整理研究被淹没的扬州学人方面,刘氏付出了大量心血,目的在于“以彰吾郡学术之盛”。他曾经“三游海陵,咨询田氏学”;为了解王玉藻的生平事迹及寻找佚失的诗文,遍阅浙西诸志,最后“特网罗故乡文献,别为传文一通,以补谢山之缺”;为考证蔡廷治学术源流,“征考乡邦文献得廷治事,兼读其遗著数篇,知廷治之学出于云庄”[53]。这些工作对保存学术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为后人研究扬州学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料。由于刘氏的努力,扬州学派作为一个地域性学术群体,逐渐引起了学者注意,“扬州学派盛于乾隆中叶,任、顾、贾、汪、王、刘开之,焦、阮、钟、李、汪、黄继之,凌曙、刘文淇后起,而刘出于凌,师培晚出,席三世传经之业,门风之胜,与吴中三惠九钱相望,而渊综广博,实龙有吴、皖两派之长,著述之盛,并世所罕见也”[54]。张舜徽在五十年代末撰写的《清代扬州学记》,实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扬州学派的专论,但是刘氏却开研究扬州学派之先导。

五、清代诸学派及学者的评价

清学历史上存在两次大的学派争论:汉学与宋学、古文学与今文学。清初诸大儒一般不分汉学与宋学,汉宋兼采,不标榜家派门户壁垒。迄乾嘉之际,惠、戴崛起,汉学如日中天;而当时以方苞、姚鼐、刘大櫆为首的桐城派也异军突起,不仅尊宋学,还以孔孟道统自居。桐城派早与汉学家结怨,尤其姚鼐欲拜戴震为“夫子”而遭戴氏的委婉拒绝,在学林大失面子,终身切齿。及江藩作《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站在汉学立场上,把桐城派排斥在宋学之外。这引起了桐城派弟子的极大不满,方东树针锋相对作《汉学商兑》,对汉学批判不遗余力,从此汉宋之争愈演愈烈[55]。

刘氏讨论清学之时,不可能不涉及对学派的评价。刘氏并不同意江藩的做法,把桐城派排除在清代学术史之外,准备在《近儒学案》中立“桐城学案”,说明他还是肯定桐城派在清代学术史上应有它的一席之地,至于对桐城派作何评价那是另一问题。刘氏认为,“桐城方氏,精熟三礼,著述斐然,与伪儒之学稍异”,方氏学术虽然与清代理学有所不同,但是与汉学相比,“然皆无足重也”[56],可见他对桐城方氏的学术评价是很低的。同样他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桐城派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桐城之学,自成风气,疏于考古,工于呼应顿挫之文,笃信程朱有如帝天,至于今不衰”[57];“桐城方苞,善为归氏古文,明于呼应顿挫之法,又杂治宋学,以为名高,然行伪而坚,色厉内荏。姚鼐传之,兼饰经训以自辅。下逮二方,犹奉为圭臬。东树硁硁,尚类弋名;宗诚卑卑,行不副言”[58];“望溪方氏,摹仿欧、曾,明于呼应顿挫之法,以空议相演,又叙事贵简,或本末不具,舍事实而就空文”。[59]这些都足以表明刘氏对桐城派缺乏应有的历史分析,过于武断,仍难脱门户之见,有明显的“扬汉抑宋”倾向。

刘氏是一位骈文的正宗论者,以骈文为“文”,以散文为“笔”,赞扬他的同乡先贤阮元与汪中,自己也偏爱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因为阮元早就重提“文笔之辨”,为骈文张目,有汪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