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
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第26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
最新热门    
 
倾向统一不是《南史》与《北史》的主题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么用编年体,使南北朝史“同年共事”,打破政权界限,突破地域隔膜;要么像司马迁《史记》那样,融域中各政权于一书。相对来讲,编年体年经月纬,叙事必须突破政权、地域的界限;“同年共事”的特点,不仅可以避免叙述上的详此略彼,尤其利于克服因主观敌视、偏见所造成的失实,易于以统一的思想编纂分裂时期的历史。李大师所指陈的南北朝时期史书的弊端,主要存在于几部传世的断代纪传史中,这恐怕也是他舍纪传而择编年的一个因素吧。“编年以备南北”,打破政权界限、突破地域隔膜、完整地融南北朝史于一书,既是李大师倾向统一著述宗旨的关键,又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遗憾的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大规模修撰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前一年,李大师过早地故去,成为“没齿之恨”,他未能看到贞观年间修成的南朝梁、陈,北朝齐、周之史都已不再有多少相互仇视的情绪了。

李大师去世后,第4子李延寿“思欲追终先志”,挑起修撰重担。然而,李大师去世后15年间,李延寿并未从事“追终先志”的工作。这15年,他主要的史学活动是参加修撰《隋书》、《晋书》、《五代史志》。参预《隋书》修撰时,在秘书内省对未见的梁、陈、齐、周、隋五代旧事,“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后来参预修撰《晋书》,又“复得勘究宋、(南)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参预《五代史志》的修撰,“更勘杂史于正史所无者一千余卷”。李延寿把他参预这些官修前代史的活动都视为修撰南、北二史的准备,研究《南史》、《北史》的论作也都承认这一点。既然如此,为什么又都无视唐初官修前代史对李延寿的影响?为什么无人认真检索一下这些官修史在南北统一问题上的认识呢?

太宗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年(636)数年间所撰成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都是分别记载南北朝时期的4个割据政权的史书。在这4部断代纪传史中,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的现象早已无踪影了。由于是在统一皇朝组织下集体修撰,南书不再用专篇叙北,北书亦无需立传记南,而是各书本国,相互仇视的情绪在修史者心目中早已一扫而光了。李渊的“胡越一家”、李世民的“爱之如一”的思想,首先是在这几部官修前代史中得到贯彻的。《北史》立《僭伪附庸传》记北魏所吞并诸政权,是受《晋书》立《载记》的影响,这一点连李延寿本人也是承认的。[④]如果说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推进李大师倾向统一思想的,首先应该是唐初的这几部官修史,而不是南、北二史。《南史》、《北史》“连缀改定”南、北八书,即使没有李大师的“遗志”,也必然会像《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那样取消“索虏”、“岛夷”等类传。说到“通观全局”“总揽南北”,这也不是南、北二史所独具的特点。尽管《周书》的修撰目的是表明西魏-北周-隋-唐政权转移的“系统”关系,追述“国家二祖”即唐高祖李渊之祖李虎、父李昞的“功业”[⑤],但其断限的上移,记述空间的扩大,突破北周政权时空范围的特点,历来被学者所称道。赵翼曾赞之曰:


当后周时,区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月更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⑥]


不仅本纪,列传亦记南朝事。梁宗室岳阳王萧詧脱离萧梁,另建后梁,《周书》专立《萧詧传》详述其事。这种统通观全局、总揽南北的记述,显然只有在统一皇朝之下,消除了相互仇视情绪,才能做到。《周书》的这一特点,丝毫不逊于南、北二史中相类似的记载。用所谓“通观全局”的特点来肯定李延寿推进其父倾向统一思想,也不要忘记在《南史》、《北史》成书20多年前的《周书》中早就有了“总揽南北”的成功之笔!总之,在表现民族关系方面,梁、陈、北齐、周、隋、晋6部官修史都先于南、北二史而具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有的并不亚于李延寿,为什么要突出在后者而忽略在前者呢?在李大师去世到《南史》、《北史》成书奏上的整整30年间,已有6部倾向统一或者就写统一的史书问世,李延寿在表现民族关系方面并没有多少超越上述6部官修史之处,这一事实是应该正视的。

《南史》、《北史》最受推崇的是,《南史》把南朝宋、齐、梁、陈前后衔接的4代的历史串联起来,《北史》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6个衔接或并存政权的历史贯串起来。这种不以某一个政权的兴亡为断限,而把若干个政权的兴替史贯串起来的做法,在历史编纂上有一定的创见性,产生过影响。串联南朝4个政权的历史,比较容易;贯串北朝6个政权的历史,则需要见识和能力。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出现北朝中的对峙。东、西魏又先后为北齐、周取代,一度并存。以后,北周灭掉北齐,隋又取代北周,最终统一南北。北朝历史脉络较之南朝复杂,不同观点的史家又分别以东魏或西魏为正统,造成史书断限、记事等与历史实际的不符。《北史》要把它们贯串于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