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
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第26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
最新热门    
 
倾向统一不是《南史》与《北史》的主题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开始改变,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受到倚重,寒族官僚势力遭到清洗。另一次,高宗永徽六年(655),围绕王、武二后废立的问题,寒族官僚势力与关陇贵族集团进行了最后的较量,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杀,关陇集团遭到清洗。李延寿被令狐德棻启奏修《晋书》,特别是褚遂良推荐其参预修撰《五代史志》时,即南、北二史修撰之初,正是关陇集团朝中得势之时。李延寿的先祖在北魏、北齐时是陇西世家大族,隋末唐初家道没落,入唐以后社会地位完全丧失。这种家世,加之作为李唐政权核心的关陇集团在朝中得势,他本人受到信用,必然使李延寿浓厚的染上门第观念、世族思想。这在《北史·序传》的撰写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全传9/10的篇幅是追述李延寿先祖之事、先祖授官,而叙其父子修史事不及去全篇1/10,又被“进书表”占了一半。当时的监修国史令狐德棻出身在“世为西土冠冕”的士族之家,门第观念、世族思想也很深。编年史很难突出一家一姓,而这正是纪传史所长。在关陇贵族集团取得对寒族官僚势力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需要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这比起倾向统一来,在当时显得更为迫切。而李延寿的家世和思想,恰恰与突出门阀士族的需要一拍即合,他自然而然地就改变了运用编年体修史的“先志”,选择了长于突出一家一姓的纪传体编纂形式。如果承认令狐德棻对李延寿的赞助、支持的话,那么确定用纪传体恐怕也有他的意见在内。哪料想,在南、北二史即将告成之际,风云突变,关陇贵族集团被寒族官僚势力彻底击败。在这种形势之下,李延寿怎敢冒然上奏!《南史》先成,“呈监国史、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始末蒙读了,乖失者亦为改正,许令闻奏”。随后又以“《北史》谘知,亦为详正”。大概还怕触犯什么,“因遍谘宰相,乃上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上表能写什么?除了追述编纂经过、二史体例外,也只能笼统而模糊地交待一下修撰目的。在这时,表露倾向统一的思想绝不会是犯忌的事,可李延寿只字未提,显然他并没有把这一点考虑进修撰目的中。唐高宗为李延寿《南史》、《北史》“自制序”,内容虽然不可知,但从其重视程度看,也不会是倾向统一的思想,而应该是南、北二史涉及到的当时权力斗争的焦点。书中所突出的门阀士族势力,在现实中却一蹶不振,高宗能不感慨交织写下序文!北宋以后,士庶斗争消失,其序文亦无任何实际意义,因而也就亡佚了。

李延寿改变李大师的初衷,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是,倾向统一的问题在李大师一生,可以说是当时的时代中心议题。到李延寿时,统一问题在史学领域也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时代对他另有选择,为什么一定要把上一辈人的议题加在他头上?不应当用旧眼光来看待李延寿在新形势下的史学成果。

用家传的形式,按世系而不按朝代、史事编次列传,是《南史》和《北史》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是:列传颇多附传,附传的人物不是因史事联系入传,而是由家族关系编次的;不仅父子、兄弟可以入传,就是同宗同族之人也可以编入;同一政权下的几代人可以入传,前后相去一、二百年,纵贯几个政权的同宗同族之人也可以编入。《南史·袁湛传》、《北史·陆俟传》十分典型。袁湛是东晋、南朝之际人,附传12人,纵贯整个南朝时期。陆俟为北魏之臣,附传多至20人,纵贯整个北朝时期。这种编纂方法,是有史学渊源的。何法盛《晋中兴书》有《瑯琊王录》、《陈郡谢录》记东晋大族王、谢两家。沈约《宋书》列传,半数都是门阀大姓的传记,王、谢二族立传的就有二十五六人,而且以子孙附父祖传。魏收《魏书》更是不厌其烦地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和亲属关系,旁及疏支远族,《穆崇传》竟附68人。《南史》、《北史》列传,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家传的特点最为显著。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南、北二史应当反映这一时代特征,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门阀士族势力已经江河日下,“盛世”不复再来,在这样的时候,却要采用已渐渐过时的形式来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就不能不受非议了。更何况在其之前,梁、陈、北齐、周4史都已不像宋、南齐、魏3史那样大肆罗列门阀和宗族关系。南、北二史记述人物活动,往往把它同其家族的盛衰联系起来,进而把家族的盛衰同皇朝的兴替联系起来,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的真实。同样,在门阀士族统治没落、士庶界限逐渐消失的唐代,再选择这样的的题材把家族盛衰同皇朝命运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呢?至少是一种陈腐思想的反映,或者说是不甘心没落,这又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



《南史》、《北史》所以广为流传,致使“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⑦],既不是因为它包含的倾向统一的历史思想,更不是由于它的突出门阀、“意重谱系”,主要在于其书“卷帙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