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高中新教材教案《资本主
最新热门    
 
《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

时间:2009-7-24 13:46:31  来源:不详
舍,综合采用。昭帝以下,以《汉书》为主,《考异》引书仅荀悦《汉纪》、伶玄《飞燕外传》(一作《赵后外传》)、葛洪《西京杂记》等数种。因荀悦《汉纪》改《汉书》而来,当二书有异文时,通常从《汉书》而舍《汉纪》。东汉一代,史书渐多,以范晔《后汉书》为主,兼采袁宏《后汉纪》,其他则更次之。三国时期,以陈寿《三国志》为主要依据,叙汉献帝事多取《献帝起居注》,叙孙策事多依虞溥《江表传》。两晋史以《晋书》为主要史源,晋统一之前多以《三国志》校《晋书》,晋、宋之交多与沈约《宋书》参校。东晋、南北朝,加之十六国,记载既多又各异,从《考异》情况看,通常以事发地史书为主:即南朝史事,多取宋、齐、梁、陈各史及《南史》;北朝史事,多取魏、北齐、周、隋各史及《北史》。隋唐时期,《考异》引书约占全部引书的3/4,史源纷繁,因而《考异》占23卷,文字明显增长,往往超过千言,甚至有长达2500余字者,取舍情况最为复杂,以“正史”、实录为基本史源,“正史”中又以取《旧唐书》为多。五代时期,同样以“正史”、实录为基本史源,“正史”则以取《旧五代史》为多,基本不取《新五代史》。[20]
最后,从《资治通鉴》书名说两个历来多未注意到的问题。其一,司马光最初名其书为“通志”,而且成为《史记》之后“通前代之史,会天下之书”的鸿篇巨制,比郑樵以“会通之法”编纂《通志》要早77年。要不是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或许后人会见到两部《通志》,一为北宋时司马光所修编年体《通志》,一为南宋时郑樵所修纪传体《通志》,或许郑樵另为其纪传体通史取一个书名。其二,司马光自名其书“通志”,而英宗却命其“编历代君臣事迹”,与真宗景德二年令王钦若、杨亿“修历代君臣事迹”,两者“圣意”全同,真宗赐前书名《册府元龟》,神宗赐后者名《资治通鉴》。不同的是,前者为类书,直录原始文献原文,后者为编年史,博采、详考而后重加撰写;前者“惟取六经子史,不录小说杂书”[21],后者不仅“遍阅旧史,旁及小说”,还强调“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22]南宋洪迈有一比较两书取材的论述,指明《册府元龟》不取“异端小说”,并列各类书目存在的问题,其结果造成“遗弃既多”。紧接着,举《资治通鉴》取材“杂史、琐说、家传”的情况,反而事实“皆本末粲然”:

如《资治通鉴》则不然,以唐朝一代言之:叙王世充、李密事,用《河洛记》;魏郑公谏争,用《谏录》;李绛议奏,用《李司空论事》;睢阳事,用《张中丞传》;淮西事,用《凉公平蔡录》;李泌事,用《邺侯家传》;李德裕太原、泽潞、回鹘事,用《两朝献替记》;大中吐蕃尚婢婢等事,用林恩《后史补》;韩偓凤翔谋画,用《金銮密记》;平庞勋,用《彭门纪乱》;讨裘甫,用《平剡录》;记毕师铎、吕用之事,用《广陵妖乱志》。皆本末粲然,然则杂史、琐说、家传,岂可尽废也![23]
 
充分肯定“杂史、琐说、家传”的史学价值及史料意义。
 
二、编纂特点
 
从《记历年图后》、《进通志表》看,司马光编著目的最初只是患旧史“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使“兴亡之迹,大略可见”,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资治”用意。当英宗命其编“历代君臣事迹”之后,才进一步表示“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有了为帝王提供鉴戒的意图。至神宗“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确定其著书主旨。因而,《进资治通鉴表》中才有这样的完整叙述: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之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显然,这是在前三次(进《历年图》、进《通志》、编“历代君臣事迹”)的基础上,增加了伏望陛下“时赐省览,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的意愿和希望,这无疑与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有关,但还要看到与其政治主张的关联。
一、非有正闰之辨,止为纪年衔接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编年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