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高中新教材教案《资本主
最新热门    
 
《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

时间:2009-7-24 13:46:31  来源:不详
,失之甚易”的论断。
记隋末乱亡,差不多用了4卷篇幅,以对比手法说明民心向背直接关系政权存亡。卷181大业七年记隋炀帝自征高丽以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紧接着写王薄聚众长白山,窦建德起而响应,特别写窦建德“能顷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至大业九年,所谓“群盗所在皆满,郡县官因之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由是余党复相聚为盗,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
在国与民的关系中,司马光十分注重“取信于民”。尽管认为商鞅“刻薄”,但对其取信于民却非常赞赏,借以表达其“国保于民”,“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的认识:“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0]
《资治通鉴》中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即贞元三年十二月唐德宗畋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苦乐。
 
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马毙,破产不能支。愁苦若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复其家。
 
遍查相关文献,均不见此事,当源于今天已不可见的《唐德宗实录》。司马光不仅将此事写入《资治通鉴》正文,紧接着还发议论云:
 
甚矣,唐德宗之难寤也!自古所患者,人君之泽壅而不下达,小民之情郁而不上通,故君勤于上而民不怀,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以至于离叛危亡,凡以此也。德宗幸以游猎至民家,值光奇敢言而知民间疾苦,此乃千载之遇也。固当按有司之废格诏书、残虐下民,横增赋敛,盗匿公财,及左右谄谀、日称民间丰乐者而诛之。然后洗心易虑,一新其政,屏浮饰,废虚文,谨号令,敦诚信,察真伪,辨忠邪,矜困穷,伸怨滞,则太平之业可致矣。释此不为,乃复光奇之家。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复其徭赋乎![31]
 
司马光从数百种文献资料中选出此事,并将人君能从小民口中得悉民间疾苦视为“千载之遇”,足以显见其是如何瞩目于“系生民之休戚”的问题!
如果说则天光宅元年十二月记武后杀程务挺,《考异》引《唐统纪》武后曰“不爱身而爱百姓”一段记载,司马光认为不足信而“不取”,那么叙五代后周世宗拆毁像铸钱以减轻百姓负担,载入周世宗对侍臣所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随后的“臣光曰”却则借用了武则天的这句话来称赞周世宗:“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自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32]司马光是何其希望“不爱身而爱百姓”的君王啊!
“系生民休戚”,既是发挥仁政爱民的优良思想,又是对1362兴衰史的历史总结。
“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的著述宗旨,决定《资治通鉴》不取符瑞、不记怪异。在《答范梦得》书中,司马光特别强调长编的“取此舍彼之意”:“诗赋等若止为文章,诏诰若止为除官,及妖异止于怪诞,诙谐止于取笑之类,便请直删无妨。”而“妖异有所儆戒,诙谐有所补益,并告存之。”同时,在“妖异有所儆戒”下加注作具体说明:
 
凡国家灾异,本纪所书者并存之,其本志强附时事者不须也。谶记如李淳风言武氏之类,及因而致杀戮、叛乱者并存之,其妄有牵合如木入斗为朱字之类不须也。相貌、符瑞或因此为人所忌,或为人所附,或人主好之而谄者伪造,或实有而可信者并存之,其余不须也。妖怪或有所儆戒,如鬼书武三思门,或因而生事,如杨慎矜墓流血之类并存之,其余不须也。[33]
 
三、“不特纪治乱之迹”
记述皇朝兴亡之迹的同时,《资治通鉴》记述了大量与国家盛衰相关的其他史事。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历法、天文则随《目录》所书而附注”,“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34]因其注《资治通鉴》,深知《资治通鉴》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