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史家张荫麟之生平与史观
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
分工与合作:两宋乡役职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
两宋无内朝论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
最新热门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时间:2009-7-24 13:46:40  来源:不详
者也,虽有,正人弗病也。”反之,情况就不一样,“可得天下国之安乎?”他根据汉代正反两个方的经验,认为:“鸣呼!治之难也。以此视天下者,不观小人、正人、贵贱、升黜,观其用否如何耳,则治乱审矣。”(注:《唐宋八大散文总集》,四,二八六八至二八六九页。)从这些话来看,曾巩所论与苏洵也有不同处,苏洵是“忧小人”,曾巩认为“小人”、“正人”总是会有的,而所当忧的是“用否如何”,这就比较切实际。 

    同曾巩比较起来,欧阳修的忧患意识也是史之忧的突出反映。欧阳修曾撰《原弊》一文,指出: 

    昔者用常有而今常不足,何也?其为相反而然也。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故也。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之耗之;非徒不量民力以为节,又直不量天力之所任也。 

    昔者“常有”、今者“常不足”的差别,是不同的政策造成的;而造成“今”与“昔”政策上变化的具体根源又在于“众弊”的存在。“何为众弊?有诱民之弊,有兼并之弊,有力役之弊。”但是,弊端还不止于此。欧阳修进一步指出: 

    夫此三弊,是其大端。又有奇邪之民去为浮巧之工,与夫兼并商贾之人为僭侈之费,又有贪吏之诛求,赋敛之无名,其弊不以尽举也。既不劝之使勤,又为众弊以耗之……天下几何其不乏也!(注:《唐宋八大散文总集》,二,一○三二页。) 

    众弊丛生,天下匮乏,这不能不说是十分严重的“社稷之忧”、“天下”之忧。欧阳修还进而分析“不量民力以为节”关键是“未尝量民力而国用”,“不量天力之所任”即“不知水旱之谓也”。他在本文末写道:“今士大夫方共修太平之基,颇推务本以兴农,故辄原其弊而列之,以俟兴利除害者于有司也。”这反映之忧的积极意。 

    综上,可以做以下两点概括:第一,史之忧,充分说明史都是关注现实社会的前途命运的;第二,史之忧,说到底是以社会之忧为忧,以天下之忧为忧。中国史学的这一特点,在两宋时期甚为突出。史的忧患意识在历史撰述上和社会影响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历史撰述上看,史的忧患意识往往同他们的历史思想变化结在一起,因而能够深刻地揭示历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