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金代食盐业的经营体制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再论金代的忠孝军
关于金代东北与中亚关系
浅谈辽宋金代的天地山川
金代修史制度与史官特点
彩图说明──图21 金代
彩图说明──图4 唐代花
浅谈辽宋金代的天地山川
最新热门    
 
金代花帽军初探

时间:2009-7-24 13:46:50  来源:不详
陈词,我们不能不怀疑这里面另有隐情。


(三)关于一则宋方史料的辨证


关于郭仲元救援中都,在宋人记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见:

“兴定元年,是年易州苗仙武,清州郭仲元共聚兵扼险,又有霸州统军白文哥者,深知和之难信,每厉兵以拟其后,通三人,聚兵八十万,大军(蒙古军)患之,乃问罪于金曰‘汝既讲和,何故使文哥来攻我?’主因遣使收文哥兵权,文哥不服,遂令行元帅府事夹谷监军统三万众讨之。文哥之兵请战,文哥不许曰‘一去接战,便是反背朝廷。’越三日,文哥望金遥拜,文哥自缢死。夹谷就以文哥之首送大军,大军遂剿夹谷之军于霸州城下,仙武 仲元亦招会赐死,其军遂溃。”

崔文印先生校勘记指出 “仲元既上文之郭仲元,金史卷103有传,其人乃‘花帽军’首领郭大相公,并非赐死,疑此处有误,或一人重名?未详。”(83)

这条史料崔文印先生没有在现有的史料里找到史料来源,但是使用者亦少,因为此条确实荒,按其记载,郭仲元因坚持抗蒙而于兴定元年招会赐死,但是按完颜仲元传,兴定元年以后郭仲元还在人世,而且不断有他立下战功的记载,除其本传, 《金史》卷一五 《宣宗纪中》,卷一六 《宣宗纪下》,兴定三年和元光二年郭仲元曾出现,此外卷一二八 《纥石烈德传》卷一一三 《赤盏合喜传》分别记载兴定三年郭仲元与其行元帅府事,以及元光间凤翔战役。如果退一万步,金朝的官史一概不可信,那么元好问 《桓州刺史马君神道碑》和杨宏道 《别凤翔治中艾文仲》记载元光间和正大元年郭仲元在凤翔,刘祁 《归潜志》卷六亦记载郭仲元正大时还在人世,按照考据学的原则,孤证不立,因此这个史料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整个活脱脱一个金朝版的 《兀术遗桧书》!况且按照上面分析,这事也不应该系于兴定元年。可以判断,这个史料是采蔗宋人笔记小说一类的作品,不会是金人作品或者是严肃的归正人的作品。

在断定这个史料的荒诞之处时,亦可知其有可取之处,首先“清州郭仲元”这个可以从金史得到证实。如李霆“中都食尽,霆遣军分护清、沧河路,召募贾船通饷道。遥授同知清州防御事,从河北路宣抚使完颜仲元保清、沧。”(84),如郭阿邻“宣宗迁汴,阿邻改同知河间府事兼清州防御使,将所部兵驻清、沧,控扼山东。”(85)。可见郭仲元 郭阿邻确实曾经屯住过清州一带。另外几个武装,如苗仙武,显然应该指活跃在中都的武装苗道润部,当时道润兵力颇强,后来河北义军另一首领靖安民“贞祐初,充义军,历谋克、千户、总领、万户、都统,皆隶苗道润麾下。”(86)可见其势力之大。白文哥,本人颇疑是金史中的伯德文哥,这个人物是在宣宗与完颜素兰谈及术虎高琪跋扈时出现的“至于伯德文哥之叛,帅府方议削其权,而朝廷传旨俾领义军,文哥由是益肆,改除之令辄拒不受,不臣之状亦显矣。帅府方且收捕,而朝廷复赦之,且不令隶帅府。国家付方面于重臣,乃不信任,顾养叛贼之奸,不知谁为陛下画此计者。臣自外风闻,皆平章高琪之意,惟陛下裁察。”(87),正好是义军首领,而且颇为不受管制,完颜素兰传也提及另一点就是“臣见文哥牒永清副提控刘温云:‘所差人张希韩至自南京,道副枢平章处分,已奏令文哥隶大名行省,勿复遵中都帅府约束’。温即具言于帅府。然则,罪人与高琪计结明矣。”则伯德文哥初隶属中都帅府,正好在中都附近,且“文哥牒永清副提控刘温”云云,霸州与永清相邻,更增加二者为一人可能性,不过仍然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材料太少。此外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可能,信安为霸州属县,那里是河北抗击蒙古坚持最长久的地区,刘晓先生的一则校勘札记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88),郭仲元 郭阿邻欲收复中都,联系信安的义军也在情理之中。

按照金史和宋人记载,金史多避忌和回避,事件清楚但难以梳理,且侧重于联系他们与有军事才能的涿州刺史从坦的关系。而宋人记载过于荒唐,但是点出除正规军尚有河北的义军武装参与收复行动的事实,因此最大限度的辨析史料则可最接近历史事实,看来,收复中都的行动有郭仲元 郭阿邻以及内族从坦还有中都附近的地主武装,这些游历不定的武装结合在一起,不能不引起金廷的顾忌。

三花帽军拆分原因之推测


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关于花帽军之拆分的主要史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难免有夸大之处。如果在这些史料面前进行考证,必然陷入为考证而考证,后一个考证结果建立在前面不可靠的考证结果之上的结局。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当时的局势以及政治军事情况的大背景,从这个大背景下来探讨问题,以及考虑金朝对其他义军是如何处理的,进行综合对比,才能得出接近历史事实的答案。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