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民国时代的外交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最新热门    
 
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之一)

时间:2009-7-24 13:46:52  来源:不详
盾最复杂尖锐、土地兼并最激烈、贫富差别最明显、财富最集中,富者极富、贫者实贫的地方,也恰恰在江南。明人归有光说:“(江南)富家豪民兼百室之产,役财骄佚,妇女、玉帛、甲第、田园、音乐,拟于王侯,故世以江南为富,而不知其民实贫也。”
    这种分化有其环境和复杂原因,它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从此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同时,也要进一步看到:贫富两极分化的客观规律,是贫富无定势。富与贫的角色转换,就人为因素而言,关键有两条,一条是权势;一条是能否抓住机遇,敢于创新,搞出特色。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所谓“晚明”,一般系指嘉靖至明末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这一时期出现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占有特殊历史地位,很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
    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是一个十分漫长、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而且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在转型启始之时,社会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画面。一方面,封建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正在深化;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聚集,中国社会自身已经孕育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具有近代社会性质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习俗和思想因素,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而强烈的变动。
    这些新因素乃是转型启始的标志。它们主要是:在经济结构方面,商品性农业、民营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国家货币实现银本位、白银流通量大增,全国市场网络形成,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的学者反对再使用“资本主义萌芽”的提法,而主张使用“市场经济萌芽”或“早期工业化”的概念。其实这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概括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市场经济”是从经济运行机制和交换、流通的层面,“早期工业化”是从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层面,而“资本主义萌芽”则主要是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表述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的。应该说,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在更高、更深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它是以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
    在社会结构方面,由“本业”转向“末业”(工商业)者增多,城乡人口流动加快,自由雇佣劳动者队伍扩大,市民阶层出现。在政治方面,封建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超经济强制和封建宗法关系松弛,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公众领域扩展。在社会习俗方面,由崇尚节俭朴实转向崇尚消费和奢华。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或出现近代思潮萌芽。
        二、晚明的进步社会思潮
    晚明经济、社会、政治、习俗的新变化对社会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社会开始起步转型相呼应,思想文化也开始出现由传统儒学向近代思想转型的迹象。这种转型初始阶段的进步思想潮流,可以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潮,或近代思想萌芽。所谓“启蒙”,包含两层基本要素,一是与传统儒学思想有所不同,对传统儒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原则进行批驳;二是提出一些具有近代思想因素的命题。
    晚明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由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和实学思潮所组成。晚明的人文主义思潮由阳明心学中的一支发展演变而成,以王艮、颜山农、何心隐、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心自性的醒悟,宣扬离经叛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李贽一派的思想具有一定规模的代表性,引起众多人乃至平民百姓的共鸣。这种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作品以及空前繁茂的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都宣扬了反封建礼法、追求人性解放的人文精神。
    晚明及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构成和理论观点比较复杂。其中的一些人,如王廷相、黄馆、赵南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