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最新热门    
 
唐代对外交往中的译官

时间:2009-7-24 13:47:11  来源:不详
犹为饱也。”[7](卷27,P521)可见玄宗与阿史那德的这场对话,是通过译者的口头翻译而进行的。二是书面翻译“蕃族”通贡中央王朝的文书。前面提到的中书译语石佛庆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译官还有刺探和了解藩邦蕃情的任务。一般来说,译官了解蕃情的途径有二:一是出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开元年间,安西都护盖嘉运撰写的《西域记》,从书中描写的“传译语”和“访于译史”来看,材料大多来自都护府内译官出使西域的收获。二是外来使节的描述。由于语言上的优势,译官也参与一些导引外宾和接待使节的礼仪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与使节和外宾的交流而获悉外邦的情况。贞元年间,宰相贾耽考察四夷的方域道里,以及边州进入四夷的道路时,“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9](卷43下、P1146),充分利用了鸿胪译语从外来使节那里了解到有关周边四夷的情况。又会昌年间,黠戛斯使者阿热来朝,武宗命太仆卿赵蕃持节抚慰其国,诏令宰相李德裕去鸿胪寺接见使者,“使译官考山川国风”[9](卷217下,P6150)。通过译官与使节的交流考察黠戛斯的国风、民情和地理概况。事实还不止如此。从鸿胪寺定期上报史馆的内容来看,举凡周边四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等[7](卷63,P1089),译官都要尽量有所了解和掌握。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它们又成为唐代编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唐王朝的对外交往中,译官因其语言优势而参与一些外交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担任使节出使外国,完成中央王朝抚慰外邦和结交通好的使命。如贞观年间,中书译语人揖怛然纥,曾受太宗所遣出使西域。元和四至八年的中间,朔方节度使王佖致书吐蕃,并遣译官马屈林出使通好。长庆二年(822年),唐以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使,出使吐蕃,主持唐与吐蕃会盟之事。具体告盟时,吐蕃使钵掣逋宣读誓文,“蕃中文字使人译之,读讫歃血”[5](卷981,P11532)。《新唐书·吐蕃传》称:“告盟,一人自旁译授于下。”[9](卷216下,P6103)显然,这位翻译誓文的译者就是随从刘元鼎出使吐蕃的唐朝译官,他在会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常而言,两国之间的遣使是双向互动和礼尚往来的。作为对外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周边四夷同样也有相应的翻译人员。永泰元年(765年)回纥首领罗达干等率众二千,“诣泾阳请降”,并由回纥译者作为导引,相约与“令公”郭子仪结盟。从史料所见“回纥译曰”、“回纥又译曰”、“即译曰”来看[13](卷195,pP5205-5206),回纥译者无疑是此次盟会的主持者和策划者。在整个过程中,他推心置腹,真诚相待,且用汉语与郭子仪直接交流,因而促成了唐与回纥会盟的成功。
  而对大多数外邦小国来说,他们的译语人员极为有限,在对外交往中,往往要借助邻国的翻译人员才能进行,此即为“重译”。所谓“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13](卷71,P2558),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贞观十四年(640年)流鬼国王“遣子也可余莫貂皮更三译来朝”[9](卷220,P6210)。贞元八年(792年)骠国王“遣其弟悉利移因南诏重译来朝”[5](卷996,P11691)。南蛮中的乌蛮部落,“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9](卷220下,P6317)。甚至开成三年至大中元年(838-847年)圆仁入唐求法巡礼的9年中,始终借助新罗译语与唐地方政府进行沟通。由此可见,藩邦外国在遣使与唐通好的过程中,译语居中起到的纽带作用不容忽视。
    此外,从吐鲁番文书中,我们看到译语人在丝路贸易中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康某为“军资练事”寻找辩辞,似乎不能说明什么。何德力则充当了唐与突骑施市马交易的中间人,翟你那潘随从西域商胡出行,在担任商队语言翻译的同时,还充当了“证人”和“保人”的角色。从《唐律》“诸证不言情,及译人诈伪,致罪有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人与同罪”的规定来看,译人充当夷胡“证人”和“保人”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唐代译官的构成,论者以为充任者多为胡人血统[1](P479),更多的则为中亚粟特人[2](P301)、[3]。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笔者无需赘述。不过,唐代译官中不乏有汉人存在。比如,朔方节度使府译官马屈林就是汉人。另外,开成元年文宗“边州令置译语学官”的诏令,对于改变唐代译官的民族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诏令,汉人通过“译语学官”的学习同样可以成为中央王朝的译语人员,这就打破了原来由胡夷蕃族担任译官的单一模式。乃至五代时期,译官的选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福六年(941年)七月,西凉府留后李文谦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