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元朝的特性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清朝的满蒙联姻
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
最新热门    
 
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

时间:2009-7-24 13:47:14  来源:不详
用了上述象征性符号(或说是“准行政建制”),而实际上则以王朝运行的实际需要,依照“以民治民”的职役方式,将原属于国家行政运作的功能,寄寓于一部分乡村富豪民户,由他们协助或替代政府管理乡村,藉以节省治理成本,弥补国家行政乡村控制功能之不足?结合上述论证,显然,我们更倾向于后者。

  倘假定说,乡里都保耆管等构成为一级完整的行政建制,那么,耆户长、保正副长等均应是朝廷命官,成为政府工作人员。而北宋中期以后,乡役人数成倍增加后[45],每5户乡民就要养活一名“官员”——小保长,如此“十羊九牧”的局面,就宋朝财政实际运转情况而言,也是不可能的。
部分学者单纯研究“乡村行政区划”——纯粹来自皇权控制乡村体系的管理层级,这一研究取径是有缺陷的。邹逸麟先生指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一般要具有四个要素:层次、幅员、边界和行政中心。[46]而就宋朝乡都保甲等设置而言,似乎很难找见说明其具有明确边界、幅员和行政中心的记载。元朝人在追述和议论相关问题时,则有类似“(丹徒县)旧惟七乡,宋熙宁中,又益以故延陵县之一乡为八,每乡所辖都分不等,其中为里、为村、为坊、为保,皆据其土俗之所呼以书”[47]的说法。“皆据其土俗之所呼以书”,充分表明其层级是相对模糊的。那么,能否将这些记载中的乡里都保等看作县政之下的又一级行政性区划,我们认为,依照现代行政区划的术语套用于古代传统社会,多有不相契合之处。宋朝县以下国家管理模式,与今天县级行政以下之“乡镇”设置,差别还是相当之大。倘若完全剥离开职役制度等与之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单单就行政区划讨论行政区划,是仅仅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这个问题的其他重要方面,一如盲人摸象,毫无二致。显而易见,乡役和乡村区划,前者较之后者内涵更为丰富而明确——至少其中所包含的“以民治民”的职役性质,后者并不具备。总之,今天常用的行政区划表意单薄,不能涵盖宋朝乡村职役的所有意蕴,我们倾向于使用“乡役”一词来展开讨论。

  要之,宋朝时期的里正、户长、耆长、保正长等乡役人并不是皇权体制内的官员,乡、里、都、保、耆、管等也并非县以下一级完整的行政建制单位。这是由职役制度的这一特性决定的:乡役-职役制度本身,既包含有皇权统治下行政治理“神经末梢”的性质,同样也具有无偿劳役的性质。完全套用现代概念、现代行政层级规划理论研治中国古代历史,有相当的危险性,必须慎重对待,切不可犯“盲人摸象”那样以偏概全的错误。

注释:

[1]请参看刁培俊:《当代中国学者关于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原载《汉学研究通讯》(台北)总87期,增订后转载于《宋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1期。最近则有梁建国:《北宋后期的都保区划》,《南都学坛》2005年第3期;梁建国:《南宋乡村区划探析——以都保为中心》,《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鲁西奇:《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载邓小南、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另外,美国学者Brian E. Mcknight(马伯良):Village and Bureaucracy in Southern Sung China(《中国南宋乡村职役》,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年),日本学者河上光一:《宋初的里正、户长、耆长》(载《东洋学报》第34号,1952年),周藤吉之:《宋代州县职役和胥吏的发展》、《南宋的保伍法》(今据氏著《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宋代乡村制的变迁过程》(收入氏著:《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佐竹靖彦:《宋代乡村制度的形成过程》(载《东洋史研究》25之3,1966年),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86年)等域外学者的研究,远不容忽视。

[2][日]佐竹靖彦:《宋代乡村制の形成过程》,见氏著:《唐宋变革の地域的研究》,日本京都:同朋舍,1990年,第43页。

[3]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6页。目前有关中文论著,吴泰先生的这篇论文,是最具代表性者。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阶级矛盾的观念引导下,将20世纪以来中国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