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最新热门    
 
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

时间:2009-7-24 13:48:08  来源:不详
由于英国殖民势力很早就渗透到南亚次大陆,所以自18世纪中叶起,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势力代表东印度公司就图谋向西藏扩张。据藏族史学家的研究,东印度公司图谋向西藏扩张时,一开始并不顺利。其意欲通过尼泊尔开通与西藏的贸易的企图没有实现。此后,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利用不丹内部纠纷,出兵进犯不丹,当不丹向西藏班禅求助时,东印度公司借六世班禅出面调解之机会,派出波格尔等人进藏。据有关文件记载,波格尔进藏的目的是:联系并办理与西藏通商之事;调查西藏及邻近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交通情况;打通经西藏与中国西部的贸易道路;通过班禅与北京联系,开放中英贸易。[2](P285)波格尔在日喀则待了很长时间,但最后失望而返。在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前期,英国开始采取用武力侵占喜玛拉雅南麓各国及地区的方式逐渐对西藏形成包围之势,以最终实现其渗透西藏并进而以西藏为跳板,将其势力深入中国内陆的长远目标。自1814年至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英国先后侵犯尼泊尔、锡金、不丹,迫使这些国家与其订立不平等条约,租借了锡金的大吉岭、强占不丹的阿萨姆段全部的18 个山口,这些地点都与西藏相邻,是为英国侵略西藏的桥头堡。东印度公司还扶持古拉伯·辛格亲英政权,鼓动其侵占西藏拉达克地区与勃律地区。在1841年中国沿海地区抗英战争时期,英国又唆使古拉伯·辛格政权对西藏发动侵略战争(森巴战争),以与东面的英国军队遥相呼应。[3](P220)

  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更加快了对西藏的侵略步伐,在与西藏相邻的锡金大吉岭修建铁路与公路,沿途开设驿站,作好侵藏的准备。同时,英国人又组建一个由英印政府财政秘书马卡雷带领的所谓通商使团,欲开赴西藏,打通对藏贸易。这个通商使团的举动很快受到西藏三大寺及僧俗群众的怀疑、抵制。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驻藏大臣文硕也上书朝廷,指出英国使团用心险恶,要求朝廷制止。政府最后以外交上的妥协手段牺牲在缅甸的利益换取英国人不派通商使团的承诺。但英国人并不就此停下其侵略者的步伐。借口西藏派兵驻守边界要地隆吐山的正当行为是越界侵犯,把本属于中国西藏境内地区的隆吐山说成是锡金的领地,要求西藏方面撤兵。在受到西藏的坚决反对以后,英国人于1888年3月20日派兵 1330多人,越界向隆吐山发动攻击。第一次侵藏战争爆发,西藏人民在保卫祖国领土的抗战中表现英勇,用落后的火枪、长矛奋勇杀敌,给敌人以重创。但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藏族人民的英勇斗争最终失败,清廷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包括隆吐山在内的大片地区被割让给锡金,原本与中国西藏保有藩属关系的锡金划归英国保护,其内政、外交完全由英国办理,西藏还被迫开放亚东为通商口岸。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对在西藏的利益看的更重,尤其是极具扩张野心的寇松(Lord Curzon)任印度总督后,加快了侵略西藏的步伐。为了达到其侵略目的,寇松及英国当局夸大俄国对西藏的影响,认为达赖身边的德尔智(Dorjiev)是一个活动能量很大的人,就是他使西藏同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由于德尔智的确是俄国的间谍,而且在1899年和1901年以达赖喇嘛的信使身份两次前往俄国,寻求俄国的帮助。英国外交部无疑对此事相当关注,在1903年2月18日,英外交部官员为此事会晤俄国大使,询问西藏之事,并表明英国在西藏的利益。[4](P439)英国方面为了维护其在西藏的利益,自然会采取各种非常的手段。从1903年寇松与伦敦英国议会之间的通信来看,寇松早就有再次派兵进入拉萨的计划①(P132—147),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寇松在一步步实现他的计划。在1903年7月,英国派上校兰西斯,荣赫鹏率领一支500人的军队占领西藏的岗巴宗。随后,1903年底、1904年初,英国陆军准将麦克纳、荣赫鹏和锡金政治专员(the Political Offcer in Gangtok)克劳德·怀特率领一支有5000多士兵和数千民工运输队组成的万人大军向西藏进犯,这支侵略军在曲米森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