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1905:终结的一年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最新热门    
 
1987年清史研究概况

时间:2009-7-24 13:48:12  来源:不详
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民族、传统、共同民族意识、共同民族心理素质等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蔡美彪《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历史研究》3期)、认为,约自1619年前后努尔哈赤铸造满文“天命金国汗之印”行用,到1636年皇太极建号大清以前,一直沿用金国这一称号。汉文文献或称“大金”,仍是习惯性的称颂。至于“后金”一名,既不是努尔哈赤自建的国号,也非出于后世史家的追称。它初见于朝鲜,又由朝鲜传到了明朝。金国草拟文书的汉人也不无可能偶用“后金”之称,但并非正式的国名。依据名从主人的通例,我们把努尔哈赤的国家称为金国,当更符合历史的实状。在明与后金关系方面,佟铮指出,女真族与汉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冲突同样都是不可避免的。当经济关系无调节自身的矛盾,就要谋求以政治方法来解决。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就是为了解决经济冲突,以求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联系。(《从努尔哈赤的经济要求看明与后金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6期)。关于清初的统一的历史条件,陈作荣在《试论清初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政策的两重性》(《社会科学辑刊》2期)中认为,它是当时各种势力角逐中,由于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不是什么“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更非什么“天予人归”。其政策亦有前进与落后的两重性。左步青《满族入关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故宫搏物院院刊》3期),论述了满洲贵族吸取汉族传统文化的始末、渠道。此外,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刘小萌《八旗户籍中的旗下人诸名称考释》、谢景芳《八旗汉军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均见《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等文,亦值得一读。
  政治制度。姜舜源《清代的宗庙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3期)论述了清代宗庙的建置,主要祭祀活动,神主升祔、加谥与进册宝等问题,并认为清代宗庙制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合禘于祫。吴建华《清初巡按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2期),概述了这一制度的兴废、职能、实迹后指出,它法明制而损益,收到了有巡方而污吏贪官不时参处的良效。朱金甫《清康熙时期中央决策制度研究》(《历史档案》1期),依据《康熙起居注》一书,对这一制度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内阁大臣对皇帝的决策最有影响,而且可以直接参与决策,也只有内阁才是中枢机构。这样,皇权与官僚机构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伍贻业在《沦清代文人入仕与吏治》(《南京大学学报》2期)一文中分析,清代文人的出路大略有三条:进士、举贡和入幕充吏。科举的弊端主要在于八股取士,束缚人才,但它通过考试择优入仕却能导入新人,调节吏治,缓解社会矛盾。


  皇权斗争与秘密会社。关于清世宗嗣位问题,王钟翰力主“夺嫡”说。他在《清圣祖遗诏考辨》(《社会科学辑刊》1期)一文中,通过比勘,认为《遗诏》原从《而谕》增删,改写而成,表明它是伪造的,这为世宗篡位增添了一个历史文献物证。喻松青《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历史研究》2期)一文,认为清代的民间秘密宗教,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大系统;1.张保太无为教。2.罗教。3.清茶门教。4.八卦教。5.弘阳教。它已把佛教倾诉人世无边大劫海的哀叹,变为破坏旧世界建立理想王国的信号,变为反抗现有统治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刘伯涵《从崔应阶等三件奏折看天地会的军事组织色彩》(《历史档案》2期)、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嘉道年间天地会组织与传会手段的演变》(《上海师大学报》1期)等文。
  三、人物评价与研究。本年度亦有新的进展。除专著外,论文亦不少。刘德鸿《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鳌拜》(《黑河学刊》1期)一文,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拥立福临非孝庄文皇后之功;亦否定太后下嫁一事。而孝庄皇后、康熙帝与鳌拜的矛盾,是君权与相权之争。丁进军《康熙与永定河》(《史学月刊》6期)概述了康熙治理这条灾河的经验教训。潘向明《雍正吏治思想探微》(《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期)一文认为,注重实际,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是雍正吏治思想中最为明显的特色,对如何用人也有其独特的想法。左步青《乾隆初政》(《故宫博物院院刊》4期)一文指出,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