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清代档案确证李自成死于
最新热门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

时间:2009-7-24 13:48:14  来源:不详
的免税土产货物。如果每年出运漕船以6000只计,每船平均携带“土宜”150石,则嘉道年间漕船每年所带的免税商货有90万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携带的走私物品,数量更为可观。这对于清代运河经济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物资的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以山东临清为例,南漕“悉由此河输至京师”,这里每届漕运便“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因为当地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巨大,地产谷不敷用,只能取资于商贩,“秫、粱则自天津溯流而至;其有从汶河来者,济宁一带粮米也”[i]。有学者研究,乾隆时期,临清城内共有粮食市场六、七处,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每年粮食交易量在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之间,“是当时山东,恐怕也是华北最大的粮食市场”[ii]。因为商业发达,临清钞关收入不断增加。乾隆年(1736年),“解税额户部银29680两,工部银4572两”[iii]。两者并计,共34000余两,可见贸易的兴盛。 
(2)因漕运而地位上升 
因地处运河沿线而使自己地位上升的例子极多。比如山东德州,“在汉为鬲,隋为长河县,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清为德州”[iv]。随着明清漕运的发达,德州仓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大名仓之一[v]。济宁州在明初也不过是兖州府所属一散州,只因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漕船往返停泊的重要码头,地位得以提升。每年在此交流的南北货物不下数百万石,商民之至者乐而忘归,流寓之人恒多于土著,“庐旅盛于三选七迁”[vi]。 
临清也是如此,它位于运河山东段境,会通河与卫河、汶河在此交汇,是运河商路上最重要的枢纽性市镇。自东晋迄五代,临清“干戈云扰,沦为英雄用武之地”,并无商业价值可言。临清的兴起始于明前期,经明中叶至清中叶数百年间,随运河商路的兴旺而盛极一时,“勃兴而不可遏”。它的势力范围,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这种繁荣自然是“藉助此河之力颇大”[vii]。临清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升为直隶州,下辖武城、夏津和丘县3县,成为临清建置史上的最高规格。 
江苏也有不少例子。比如淮安,地处黄河与洪泽湖的交汇之所,是大运河沿岸南北交冲城市。它的城墙为清乾隆时所筑,名“清江浦”,濒临运河南岸,在清代建有船厂和漕仓。在海道未通以前,为南方诸省北上舍舟登陆要道,“帆樯林立,盛极一时”[viii]。湖广、江西、浙江、江南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ix],同时,除淮安常盈仓特设在清江浦之外,城内又另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仓3处,庄仓5处,可见位置之重要。 
(3)贸易极度繁盛 
漕粮河运的进行,使得人员往来频繁,物资流量巨大,运河沿岸城镇的贸易都盛极一时。有人这样形容乾隆年间临清的发达:“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所以衣冠文物胜于他邑。”[x]这里商业繁华,店舍、塌房众多,货物批发转运买卖尤为兴盛。除了粮食,棉花、布匹、绸缎、红白糖、茶叶、瓷器、铁货、竹制口等货物的交易量也很大。[xi]因贸易繁荣,临清的不少街道也以商业命名,如锅市街、碗市街、果子巷、白布巷、油篓巷、箍桶巷、马市街、牛市街等[xii]。 
德州也因漕粮河运,使得相关贸易频繁,饭店、旅馆等消费行业畸形发展。这些店铺均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当地居民也广泛参预这种商业活动,“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到处摆摊售卖”[xiii]。德州最著名的杂货店为德合号和德大号,均经营纸类、江大米、红白糖等与运河有关的商品,并随运河的畅通而持续了200多年。当地的农产品,如红白麦、吉豆、芝麻、玉米、红粱等,畅销外地,“颇属繁盛”[xiv]。 
河运时期,济宁商业同样繁盛一时,“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xv]。有人曾这样描述济宁城最著名商业区义井巷:“济上当南北要冲,而义井巷又当济上要冲。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