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于 国宝 的思考
聚焦 萨满教 文化遗产保
最新热门    
 
“萨宝”的再认识

时间:2009-7-24 13:48:19  来源:不详
其土乐,悉亦复来。’”[11]
另一种看法是将“萨宝”视作中古波斯语“šaθ-pāv”或“xšaθ-pāv”,而该词又可追溯至古波斯语xšaθra-pāvan”。[12] 其意思是“地区的保护者”,即,xšaθra义为“权力”、“领地”,pāvan义为“保护者”。此词的梵文同义词为kşatrapa,乃是“总督”之义(现代英语中的satrap即源于此)。此说的倡导者为劳费尔,但是鲜见响应者,尽管就它与“萨宝”的对音而言,还是比较吻合的。
现代学者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萨宝”源自梵文的“sārthavāho”,义即“商队之长”或“商主”,且和见于佛经中的“萨薄”乃是同名异译。藤田丰八首倡其说:“至此,予辈以为萨宝(即萨保)不外即梵文sārthavāho对音也。在《贤愚经》(一曰《贤愚因缘经》)中,有萨薄一语。……在此,中国译文中,见有萨陀婆诃之‘商主’说明,盖不外乎梵文之sārthavāho也。然则萨薄即萨陀婆诃之省略,其为sārthavāho(即商主)之音译,殆无疑义可言。……普通译sārthavāho为商主,乃‘队商之长’或商贾之义也。原来,此语由sārtha与vāha(vāho)之二语相合而成。Sārtha者,乃商贾或巡礼旅行之一队,乃队商、兵队、群众等之意,即有权力或有富力之谓也。Vāha(Vāho)者,即引导之意。然sārtha为商主或富商,今犹存于Urdu语中。是以予辈以为萨宝或萨保,不过为此萨薄之一种异译耳。”[13]
当然,有的学者虽然并未否认“萨宝”之原义为“商队首领”,但却并不认为这一汉名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译自粟特文“sārthavāk”。例如,谢弗(E. H. Schafer)说道:“在入居唐朝的外来居民中,来自伊朗的居民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政府甚至专门为伊朗居民设置了‘萨宝’这个官职来监管他们的利益。萨宝(Sārthavāk)的字面意思是‘商队领袖’。”他在注释中则称:“‘Sārthavāk’是个粟特字,它显然相当于汉文的‘萨宝’。此据迪恩(Albert Dien)1961年2月12日的私人通信,而迪恩的说法则是根据贝利(H. W. Bailey)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著作。”[14]
杨宪益曾经力排众说而独创新说,认为萨宝之语源即是印度神祇湿婆的梵文名Sarva:“我们又知道此后婆罗门教的主要支派湿婆崇拜自汉魏以至隋唐时代曾遍布中亚细亚,甚至波斯的东部人民亦信奉湿婆教,此有近世的考古发掘可资证明。在东方湿婆崇拜则远及于阗龟兹一带,如前所述在东方的湿婆崇拜当名为Sarva,此名当即这萨宝的原字,Sarva一名可湿婆又可指崇奉湿婆的僧侣,故此与中文的萨宝意义完全相合。Sarva译为萨宝亦合于唐代音译的原则。祆即天,故祆祠亦即天祠,天祠亦即婆罗门教,此有早期佛经及佛国记西域记等记载可以为证。”[15] 此说虽有独特之处,但似乎未见唱和者。
 
二.“萨薄”的剖析
在上文所引的“萨宝”语源的诸说中,“源自梵文sārthavāho”之说最为可取,而在汉文佛经中经常见到的“萨薄”一词便是“sārthavāho”的汉译名。所以,为了确定中原王朝之官职“萨宝”的真正职能,首先必须了解“萨薄”的具体含义。
1.萨薄是远程商团的首领
我们粗粗翻检一下佛经,便很容易得到一个印象:“萨薄”多是利用海道进行远洋贸易的商团首领。例如,《贤愚经》有一段文字描述道:
    (王舍城之长者尸利苾提)即白和上:“先所见者,是何女人?”目连
答言:“汝欲知者,是舍卫城大萨薄妇。容貌端正,夫甚爱敬。尔时萨薄,
欲入大海,贪恋此妇,不能舍离,即将入海,与五百估客,上船入海。时
妇常以三奇木头,擎镜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生爱著。时有一大
龟,以脚蹋船,船破没海。萨薄及妇、五百估客,一切皆死。……”[16]
这里所言的萨薄“与五百估客,上船入海”云云,显然表明此“萨薄”是同船的“五百估客(=商人)”的首领。同经卷八的描述更为清楚:
    (婆楼施舍城之豪富婆罗门尼拘楼陀之子大施)广行宣令,告语众人:
“我今躬欲入海采宝,谁欲往者,可共俱进。我为萨薄,自办行具。”于时
国中,有五百人,闻是令已,佥然应命。即办所须,克定发日。[17]
这里的“我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