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中国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最新热门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48:20  来源:不详
时又指出,在众多的回回人中,只有上层人士和富商大贾社会地位较高,一般的回回百姓也是受压迫剥削的群体。
  其他论述元代回回人政治的文章有谷文双《关于元代回回人政治地位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 )。
  元代驿站四通八达,交通大辟,为商贾往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回回人不仅擅长经商,而且其手工业亦有较高水平。他们的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邱树森《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元史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指出回回人对促进元代对外贸易、开辟通向漠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和天方的朝觐之路,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还指出了回回人的商业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穆宝修《元代回回人的手工业》(《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2—3期 )将回回工匠公为三部分:为军队服务之工匠,为蒙古贵族服务之工匠,专事农耕用具之工匠。从这三种工匠的活动论述了元代回回人的手工业。


  西域回回人东来的同时亦将其灿烂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吾师刘迎胜《13——18世纪回回世俗文化综考》(《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一文,综合考察了回回人的语言文字学、史学、哲学、阴阳学、医药学、天文历算学、地理学、工程技术学与矿物学、珠宝学及化学等世俗文化。通过论述,认为回回世俗文化范围很广,以上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之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是因为这项课题会对相关学科如中国穆斯林语文教学史、回族史等产生影响。陈静《元回回天算家及其天文工作考论》(《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则专论回回天文历算。该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回回天算家的东来与元初回回天文机构的创设、回回天算家的天文工作及元代中原与西域天算家的交流等问题,提出不应忽视回回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学的贡献。与此有关的还有阎林山《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中国穆斯林》,1992年第2期 )、马建春《元代东传之回回地理学——兼论札马剌丁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
  这一时期论及元代回回人的其他论文计有邱树森《伊本·白图泰眼中的中国穆斯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杨志玖先生《关于元代回族史的几个问题》(《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李松茂《元史与回回史》《文史知识》,1994年第7期 )、马志福《元代中国穆斯林及宗教活动管窥》(《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3期 )、郝浚《元代回族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漫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王建平《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杨怀中《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回族研究》,1991年第1—2期 )、李斡、周祉征《元代回回及其历史贡献》(《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 )、邱树森《元代回回研究札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等等。

  三、 畏兀儿

  在元代,畏兀儿也是色目人中重要的一种。畏兀儿人在政治、文化、经济诸领域亦有卓越表现。这一时期,畏兀儿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尚衍斌对元代畏兀儿关注已久。《元代畏兀儿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 )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专著。该书充分利用汉文史籍与畏兀儿语文书等多种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畏兀儿社会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清晰地描绘了畏兀儿本土的一般社会面貌。同时,本书在广泛搜集元人文集及元明方志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内迁畏兀儿及其汉化的有关问题,较详细地考察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高昌氏家族的活动,对元代畏兀儿家族作了深入研究,从而客观地勾勒了内迁畏兀儿人的历史走向和历史贡献。全书凡八章,后有附录、附表及参考资料。
  贯云石是畏兀儿文学家中的佼佼者。王开元《论贯云石的思想倾向》(《西域研究》,1998年4期 )以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 云石28岁时称疾辞官为界,系统分析了畏兀儿文学家贯云石前后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