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
明代汉族与女真族的马市
关于契丹、党项与女真遗
宋代的语言和文字
论明代女真与中央王朝的
人种迁徙、语言演变与农
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
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陈列语言的新尝试——《
最新热门    
 
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

时间:2009-7-24 13:48:22  来源:不详
史书,作者佚名。据该书卷二四贞应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二月二十九日丙申条记载:贞应二年冬,有一艘高丽船漂流至日本越后国寺泊浦,式部大夫缴进船上所获什物,其中有带一条,带上缀有一银简,长七寸、宽三寸,银简上刻四字铭文,无人能识。白鸟库吉在1898年发表的《契丹女真西夏文字考》一文(载《史学杂志》第9编第11、12号,1898年11、12月)中,首先指出《吾妻镜》“银简铭”当为契丹字或女真小字。尔后内藤湖南在发表于1907年的《日本与满洲的古代交通》(载《叡山讲演集》,大阪朝日新闻社)中,则肯定“银简铭”为女真字,并进行了初步释读。后来稻叶岩吉《〈吾妻镜〉女直字的新研究》(载朝鲜京城青丘学会《青丘学丛》第9号,1932年8月)、和田清《关于〈吾妻镜〉所见女真字的性质》(载《史学杂志》46编第7号,1935年7月)、秋山谦藏《镰仓时代女真船的来航——〈吾妻镜〉女真文字和〈华夷译语〉女真文字的比较研究》(载《历史地理》65卷第1号,1935年1月)、村山七郎《关于〈吾妻镜〉所见之女真文》(载《东洋学报》33卷第3、4号合刊,1951年10月)等文均对这一铭文做过考释。1976年出土于苏联滨海边区苏昌城以北赛加古城遗址的“国之诚”银牌,其形制及铭文均与《吾妻镜》所载“银简”相同,可据以订正《吾妻镜》对女真字的描摹失真之处。



  二、金石墨迹资料

1)女真进士题名碑
  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现存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原在开封曹门外宴台河村关帝庙,此地为北春耕藉田时宴享百官之所,因名“宴台”;金朝后期为学宫所在地,故进士题名碑发现于此。过去学者多称为《宴台女真进士题名碑》或《宴台女真国书碑》。道光九年(1829年)刘师陆发现此碑后,遂移至开封城内文庙崇圣祠前,民国间先后入藏于河南省图书馆和河南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博物馆迁往郑州时,移交开封市博物馆保存。碑高190厘米、宽60厘米。原石正面刻汉文,背面刻女真字,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修河神庙时,磨去碑阳汉字改刻《新创顺河庙碑记》,今仅存碑阴女真字,共23行,1100余字。碑额刻篆体女真字3行12字,可释为“进士名录碑”。在现存女真字石刻中,此碑字体最为整齐,而且是惟一一个没有发现文字遗漏的碑刻。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汴梁杂事”条已记有此碑,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也曾加以著录,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王昶《金石萃编》始载录该碑摹本。道光间完颜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一书中对此碑有所介绍,刘师陆《女真字碑考》、《续考》则专为考证此碑而作,并断定碑文为女真小字。此碑拓本见日本《书道全集》第18卷(平凡社,1930年)。近人罗福成著有《宴台金源国书碑考》(《国学季刊》1卷4期,1923年12月;《支那学》3卷10号,1924年)、《宴台金源国书碑释文》(考古学社《考古》第5期,1936年12月),王静如著有《宴台女真文进士题名碑初释》(《史学集刊》第3期,1937年4月),先后对该碑女真字进行了释读。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附录一《〈女真进士题名碑〉译释》则是考释此碑的集大成之作。
2)大金得胜陀颂碑
  刻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东北三公里处。碑为青石质,通高320厘米,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身高177厘米、宽85厘米,四周雕饰蔓草花纹。碑石曾先后两次折断,第一次大约在清末,碑身断为两截,民国四年(1915年)接合复原时误将碑额正反面颠倒;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碑再度遭到破坏,碑身折为三段,1977年修复。此碑是为纪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1115年)在宁江州破辽之战而立的纪功碑。正面刻汉文,背面刻女真字,女真字与汉文基本对译。碑阴女真字第22行颂词比汉文少四句,可知碑文原以汉文写成,女真字碑文是据汉文译出的。正面碑额刻篆体汉字“大金得胜陀颂”6字,背面碑额刻女真字3行12字。正面汉字碑文30行,共815字。背面女真字碑文32行,共计1500余字,是现存女真文字石刻中字数最多的一种。因与汉文对译,对研究女真字最有价值。此碑最早著录于道光七年(1827年)成书的萨英额《吉林外记》,但仅摹录女真字碑文12行。由于原碑字迹多有漫漶不清之处,此后各家摹本也大多残阙不全,比较完整的摹本见于罗福颐《满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