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佉盧文書分類及其他

时间:2009-7-24 13:48:27  来源:不详

分類
  在《論尼雅遺址遺物和簡牘與建築遺迹的關係》[6]一文中,關於佉盧文書的分類曾做了詳細的討論。擇其要者,佉盧文書的分類可如下述:
  A 按照質地即書寫材料的分類
  包括了四種類型,即木、皮革、紙、絹。其中木質的文書(簡牘)占絕大多數(902件),書寫在皮革上的文書僅占極少部分(25件)。紙、絹類文書數量更少,《佉盧文題銘》轉寫了12件。以上說明,佉盧文書最主要的書寫材料是木質的簡牘;皮革、紙、絹只是例外的情況。
  B 按照文書形狀或形制的分類
  大致劃分出的七個類型中,最主要的幾個類型(楔形、矩形等)內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分類(亞型)。各種形制簡牘之出土數量,可以統計表的方式予以表述[7];作爲參考,這個表格所列入者雖非出土文書的全部,但已足夠說明問題。

佉盧文簡牘之形制類型
數量(枚) % 備註:資料來源等
楔形 357 41 Ancient Khotan, Serindia, Innermost Asia
矩形 240 28 同上
長方形 156 18 同上
棒形 39 5 同上
“標簽”形 24 3 同上
Takht形 16 2 同上
雜類 22 3 同上
不明 13 2 同上

  “楔形簡牘”是一個總稱,這種類型的簡牘在形制上具有楔形形狀,比較長,在底端(即較寬的端)被製作成方形;另一端--亦即較窄端,製作成三角形。這是這類型簡牘的基本形制。根據現在發現的情況,楔形簡牘一般都具有保密的設置,在後文中我們將討論,像這種設置是由於這類型簡牘的記錄內容和用途而採用的。一般是楔形雙簡(Double wedge tablets)的形式,有時只是保存下雙簡之一(上簡或下簡,上牘或下牘;或者,按林梅村的稱呼,謂之“封牘”或“底牘”),實際上是一種“封檢”形式,上牘或封牘類似於一種蓋,或者信的封面。保密或密封的設置,是在靠近底端的部位,在上、下兩牘的外側面(亦即不用來書寫的版面)刻出三道凹窩,在封牘或曰上牘與凹槽相應的位置,鑿出一個長方形的凹槽,用以填充封泥。當文件書寫完畢後,將三道封繩捆紮好,繩頭安置於長方形凹槽內,填充以封泥,上面再加蓋相應的印章。這是一般的密封措施。但是,關於楔形尖端的處置,也是頗費猜測的。在那個尖端部位,往往鑿出來一個小孔,有的楔形簡牘還保存下來繩子的一部分,看來與封繩有關,是另外一道的密封設置。在斯坦因的發現中,有一件這類型的簡牘,保存了完整的封繩和封泥及其上面加蓋的鈐印。[8]這種巧妙的設置類似今天人們所使用的“火漆”等對秘密文件的密封設置。
關於楔形簡牘,實際上也發現了一種亞型,數量極少,可稱作是形制簡單的楔形簡牘,是單簡的形式,如果結合其記錄內容,可以看出此型簡的特殊用途(詳見下文),可能是利用廢棄的楔形雙簡之一,用來記錄次要的文件。
  與楔形簡牘相似的是矩形簡(Double rectangular tablets)形制,一般的形式也是一種雙簡,或者只保存下雙簡之一(上牘或下牘),也屬於一種“封檢”。這種簡牘的形狀非常規則,較之所謂之“長方形”木簡,其中的區別在於長寬面之間的比例,矩形簡牘的寬面是很寬的,而長邊則較小。所以,這種類型的簡牘看上去更像是一種木版,而且其基本形制也是那種雙簡的形式。比較之下,所謂的長方形簡牘只是一種窄長的木片,而且是單簡的形式,在形狀上也不夠規則。爲了表示二者之間的差別,斯坦因使用了兩個不同的用語rectangular和oblong;這兩個辭彙,被我們表述成了“矩形”和“長方形”。
  根據記錄文件的需要,爲了保密,矩形簡牘往往採取了雙簡的形制,這是技術上的要求。矩形簡牘的密封設置較之楔形簡牘顯得簡單一點,它一般是在規則的呈矩形的版面的中央位置,鑿刻出三道凹窩,另外在上牘或封牘的中央刻出一個長方形的凹槽,用來填充封泥;封泥上面也同樣加蓋有印章。根據保存下來的實例,加蓋的印章一般是一個,但也有兩個印章的例子,更有意義的是,在實例中發現了同時加蓋以漢式印章和非漢式印章兩種形式。[9]關於塔里木盆地古代印章的情況,我們曾做過一些探討;[10]從簡牘類型學以及圖像上來講,如果能確定封檢式簡牘的不同形制和類型(主要是內容上的)與所加蓋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