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佉盧文書分類及其他

时间:2009-7-24 13:48:27  来源:不详
表示財物登記的類型,其中的大部分應當屬於徵稅的單據或清單。如116號文書,在正面的擡頭部位題記:“唯威德宏大的、偉大的國王陛下、侍中、天子元孟(Vesmana)在位之7年6月14日,是時攤派的糧稅份額業已決定。”以下是人名及其份額。[29]帳務文書中另有一部分屬於財産清單。收支賬即會計文書,是此類“賬”文書中的另一個主要部分。關於這幾類文書的詳細情況從略。總的來看,作爲一種文書而言,籍帳的格式化特徵也是很明顯的。

佉盧文皮革文書
  以羊皮作爲書寫材料,這種方式與漢文的書寫傳統不同。皮革文書在我國境內的發現微乎其微,可信的資料有斯坦因在尼雅遺址和安迪爾城堡的挖掘品,數量在25件左右的佉盧文書。[30]這些文書基本上都得到了轉寫和譯釋。1994年“中日共同尼雅遺迹學術考察隊”複於尼雅遺址93A27(斯編N.XXXVII)房屋遺迹中出土一件同類文書。[31]這些文書加起來的總數,在佉盧文書中也只占到一個微小的比例。皮革文書的地位很特殊,屬於一種特殊的文件書寫形式。
  首先,這些文書的出土情況值得注意。在全部26件皮革文書中,有24件出土自尼雅遺址,只有1件(665號)出自安迪爾遺址中的城堡遺址,這一件文書未曾譯釋。尼雅所出的文書中,又以編號N.V.xv的房屋遺迹爲主要的出土地點(23件);其餘2件分別出自N.XIV和XXXVII――這種狀況說明,這些文書曾經被專門地予以保管,看來N.V.xv是它們的保藏地。
  根據對實物的觀察,佉盧文皮革文書一般都製成長方形,在書寫完畢後,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封緘。這種封緘方式,在《古代和田》一書中是這樣描述其“捆紮方法”的:
  “皮革片按縱長方向對折,在日期項的地方,形成個狹形折疊物的外表,而寫有字迹的表面折到了裏面。從而整個寫有字迹的正面得到了保護。最後,折疊物再垂直對折一次,就形成了N.xv.310所示的樣子。在上述文書底部邊緣,有一條割開的但不完全割離的窄皮條,剛好露出折過來的極左部頂端正文開始格式的那一行字。……”[32]
割開的狹長皮條的一端,斯坦因推測可能繞折疊後的皮卷的邊緣一周,最後通過兩層的中間將文書夾緊了;他根據保留在皮革上的橢圓形壓痕,推測說這裏應該有一個封印,但因爲缺乏實物的發現,文書的最後封閉方式不得而知。不過他提到了一個線索,即用於這種皮革文書的密封方式,有可能與用於木質簡牘的密封方式相同。――根據這個提示,我們推測皮革文書的最後密封方法可能是這樣的,即:皮條在繞邊緣一周後進行紮結,之後在紮結處用粘土封閉,就像是在“封檢”式簡牘上所使用的那種密封方式一樣,在封泥上可能還加蓋了印章。不過,當文書被啓開後,這種封泥和印章都會被破壞的。
  從皮革作爲書寫材料的角度來講,斯坦因在早年所提出的觀點值得商榷,他曾經認爲:
  “剛才描述過的文書,除了它的內容之外,還有一點也特別重要,那就是它們還是第一件在皮革上  用印度文字的古代文獻標本。古代印度把皮革用於書寫目的,在文學作品上反映出來的證明是非常  缺乏和不明確的。根據宗教上的慣例,動物物質被認爲是不潔之物,因此很容易導致宗教上的異   議。儘管那些異議可能已經成爲理論,但我們有無可辯駁的證據,它們在和田地區教徒實踐中的  影響,不會比克什米爾正統婆羅門更大。婆羅門可能從很早之前一直到西元紀年這個時代就習慣用  皮革裝梵文經典。那些古代文書所反映出來的皮革的精巧加工,說明當時在材料的製作上有大量的  實踐經驗。”[33]
  但是,如果考慮到皮革文書所記錄的內容,及其與作爲更普遍的文字記錄方式的簡牘間的差異,這種狀況更能說明這種類型文書的實際用途。
  皮革文書所具有的幾個特徵,在前文中已有所述。從記錄內容上,這種文書幾乎都是用來記錄國王諭令的;此外,它們都集中出土於一處房屋之中(N.V)。無論從記錄內容還是出土地點上看,這一類文書都表現出一種單一的性質,另外,從年代構成上看,也顯示出這種單一性,即主要屬於馬希利王時期的文書。
  N.V這處複雜的遺迹群,它包括有一處佛教寺廟遺迹,同時又出土過最大數量的漢文簡牘(63件)。這兩個種類的文書集中出土於此似乎具有某種重要意義。漢文簡牘的時代主要屬於西晉時期,可能都是武帝統治時期(西元265~289年)的遺物;皮革文書的年代較晚,大致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