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
中国古代的世兵与募兵随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
最新热门    
 
古代维吾尔族的书写文化*

时间:2009-7-24 13:48:39  来源:不详
l; 的一个辅音。就目前所知,这种文字无草书体,字母符号不连写。它很适合突厥语的语音特点。个别符号甚至带有图画性质:如 (o) q  音表示“箭”,就是用像箭的符号表示。这种文字应来自阿拉美(Aramaic)文的斜体(草体),即古代安息(Arkidisch)国的公文用文,但为了适合突厥语的特点而加以改进了。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古代匈牙利的刻划文字(Kerbschrift)有渊源关系。它用于刻在石头的墓志铭上,用于墙上的刻文以及纸上的写本。在铭文上笔画都同样粗细。在写本上则不同(多用苇笔书写),这里竖划比横划较粗,中间圆划比尾端的粗。例外的也有用毛笔书写的,内容为个人记录或其他东西。写本中的标点符号通常为摩尼教徒使用的黑点,外加红圈。这点表明如尼文主要在摩尼教范围内使用。关于如尼文的来源我们可做下面的推测:可能是西突厥人早在6世纪末或稍晚的时候在今伊朗东北部的呼啦珊(Khurasan)一带与伊兰人及其语言大师接触时就制定了他们的如尼文字。之后它在第二突厥汗国(680-744)时期传到了蒙古草原,后又随同摩尼教一起传到了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厥人那里,并在其书面语尚不太发展的情况下用来书写文献。这是公元840年回鹘人放弃蒙古草原以前的事情。至于如尼文如何传到蒙古的情况,目前尚不太清楚。


2.粟特文(Soghdian Script)
只有少量的残卷用回鹘文的前身——粟特文写成。正字法完全按照粟特文的写法书写,即  a/A,o/O,u/U,I/i 用Elif,ve,ye 三个符号表示,文字上不区分o/O,u/U 。出现在词首时加写一  Elif(除 A 以外)。此外,a- 写出,A- 则不写出。O/U 通过后加ye 与o/u  区分开。上述规则在某些残卷中尚未严格运用,有时在词间在 ve 或ye 前加写Elif :Art’ingU(非常、十分),ul’uS (国家)  等。表示 O/U 的 ye 有时省去不写:ucun 代UcUn(为了) 。a- 有时只写一个Elif :ArIG<arIG(洁净)。已有非第一音节的 O/U 不写出的倾向,即省去 y ,因为第一音节的元音写法已决定词的其它音节是读前元音抑或后元音。辅音 l 如在粟特人那里一样,用 r 下的一钩 表示。d 用粟特文中已有的 l 的 符号表示。s,S 为区分清楚的两个符号。z 符号下面加点,并不与左方(横读)连写。词尾多与词干连写。以元音开始的词尾则加写 Elif :kitAr’ing(请带走) 。如像如尼文一样,复合词连写成一个词。总之,用粟特文写成的写本较古老,可能主要为居住在西部的突厥人使用。这种文字由于没有规范化的正字法,所以使用的时间不长。
3.回鹘文(Uighur Script)
回鹘文用苇笔或毛笔书写,也用于木刻[2]。字体大致可分为楷体、半楷体、半草体和草体四种。正式写本多用苇笔写成,各种书式都有:文字横写的装订书通用于摩尼教和景教文献,文字竖写的后期用于佛教和喇嘛教文献。大、小梵筴书式只用于佛教文献。卷子书式用于佛教、摩尼教及世俗文献。毛笔用于佛教壁画的题词,用于佛经卷子和各种文契等。木刻本只见于折叠书式,并仅为佛教徒所制作。回鹘文广泛使用在前伊斯兰时代和早期伊斯兰时代。这种文字来自粟特文,因主要为回鹘人使用,所以名为回鹘文。在中古时期回鹘文也曾广泛使用在中亚地区和金帐汗国[3]。13世纪时蒙古人从回鹘人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即所谓畏吾/维吾尔式蒙古文)。经过一定的改进后,16世纪时这种文字也为满洲人所采用。可惜回鹘文比起粟特文来更是一符多义。有许多字母相同的符号,只有懂得语言才能正确读它。实际上任何一种科学转写已是一种释文:A-=-a-/-A-=-a/-a=n; o=u;O=U;I=i; -I-/-i-=y=w;
s=S;k=g。如不带点儿则 q=x=G。在后期粟特文中 z 有时通过下加点儿的方法以与 n 区分开。在古典回鹘文写本中,z 字母不与后面的字母连写,一般下面加点。在后期写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